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第二层次比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第三、四层次比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第一层次比重存在比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基本级趋势。文章还对未来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进行了推断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结构升级;OLS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往往也会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历史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表现和形式也各不相同。本文将采用OLS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广东省第三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归纳其升级趋势和动因,分析其进一步升级的原因和条件,最后对其促进内部结构升级提出建议。

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至2010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广东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6%上升到34.0%,而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6.6%下降至39.4%,第一产业的比重从29.8%下降到26.6%。接下来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在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是怎样的?

统计部门通常将第三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划分成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和住宿餐饮业等;第二层次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主要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警察、军队等。为了剔除价格水平变化对实证研究的影响,本文将采用各年度《广东统计年鉴》中各行业劳动者人数作为基础数据展开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广东省第三产业第一层次依然是占比重最大的,优势地位基本没有变化;第二层次从第三位跃居次席,所占比重略超过四分之一;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比重都比较小,皆不到15%。总的来说,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演变情况,反应了第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趋势。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之相关分析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可以较好地描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劳动者人数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各层次的发展水平。本文假设回归方程为yi=α+βχ+ζ(i=1,2,3,4),其中yI(i=1,2,3,4)表示各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χ表示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α为常数项(截距),β为解释变量x的回归系数,ζ为误差项。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模型采用的是各年份《广东统计年鉴》中所提供的1985年至2010年的各行业劳动者总数、第三产业劳动者总数、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劳动者人数,然后计算这些年份中第三产业劳动者占各行业劳动者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中各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展开OLS分析。

表1 基于Eviews软件的OLS分析输出结果

Y1Y2Y3Y4

c0.532(14.925)**-0.198(-5.30)*0.265(19.576)**0.177(31.968)**

χ0.0680(0.497)1.374(9.597)**-0.417(8.026)**-0.373(-17.436)**

R20.1160.8140.7540.936

AR2-0.0350.8050.7420.933

F0.24792.09864.409306.1196

注:**和*分别表示在0.005和0.0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表中,第2-5列表示以第三产业劳动者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为自变量,分别以各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为因变量的估计模型、常数项以及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统计量值。可得到几点结论:

其一,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与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呈正相关,而判定系数R2、AR2、F统计量和自变量的系数都比较小,说明显著性比较弱,且影响力不大。另外,t统计量的值也未通过检验,因此二者的统计相关性更显不足,影响力也进一步降低。

其二,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与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呈正相关。分析判定系数R2、AR2、F统计量和自变量的系数,这几个数值分别为0.814、0.805、92.098、1.374,反映这种正相关比较显著,且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影响力也较大。将广东省第三产业占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与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进行比较,前者从1980年的12.22%开始上升,到2010年达到了33.97%,而后者从1980年的8.81%上升到2010年的25.32%。这意味着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广东省第二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趋于上升。

其三,第三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与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呈负相关,即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第三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下降。R2、AR2、F统计量和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754、0.742、64.409、-0.417,反映这种负相关比较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相对较好,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广东省第三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趋于下降。

其四,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与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呈负相关,即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中,R2、AR2、F统计量和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936、0.933、306.1196、-0.373,反映这种负相关较为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将广东省第三产业占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与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进行比较,后者从1980年的10.49%开始下降,到2010年下降至5.61%。这意味着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广东省第四层次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趋于下降。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

本文测算了典型年份广东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劳动者人数占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的比重。通过研究发现1980年以来广东省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演变的一些特征:

第一,在流通部门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是相对最慢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整体,且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则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人员增长速指数高于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比重也不断上升。

第二,对于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1980年以来广东的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并没有出现大幅提升;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的比重则上升显著,且是第三产业所有子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改革的深入带动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进而拉动了所在行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上升。

第三,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服务业部门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从业人员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V”字型发展趋势,但比重依然较低。这些行业没有实现较快的增长,可能的原因是它们市场化运作的营利性成分发展不顺,也可能与广东对这类行业的消费偏好较弱有关。应该指出,此类行业发展滞后有可能会制约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

第四,以子行业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0%为标准,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支柱分别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和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1980年,广东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4个行业中,比重分别达到20.31%、37.37%、16.14%和10.49%;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部门规模比重均很小。30多年中,传统服务业在不断得到更新改造的同时比重有所下降,其他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新兴和现代生产业较快增长。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基本评价与展望

广东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则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的从业人员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与广东工业化进程和交通条件改善、信息技术革命密不可分。应该说,商贸及其关联行业(运输、仓储、通信、旅馆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业增长,主要是与制造业的发展相适应的结果。金融保险业的大幅提升一般发生于工业化后期,所以不难理解这些行业尚未成为广东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的原因。长期的看,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广东制造业必须走向转型升级,金融保险、技术、信息、教育等后发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依然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基本方向。

由于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必然导致一些生产业从制造业中逐步分离出来,从而使生产业比重提升;同时,知识经济的日趋增强必然引致出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密集的生产业加速发展。此外,工业技术的提升也使原来在生产环节的利润更多地转向研发、营销、客户维护等服务部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业比重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也基本上属于生产业,但是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均低于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和新兴生产业。因此,在市场导向下,现代和新兴生产业比重仍有望提升。

促进广东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提升现代和新兴生产业部门增长速度及其所占份额。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改革开放的力度。一方面,国有服务企业包括要尽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适度推进民营服务企业的兼并重组,争取形成较具规模的明星企业;另一方面,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适当在通讯、会展、专业商务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倒逼服务企业较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加快引进和培养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投入与积累。政府应考虑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高端人才将求职目光投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机遇,构建人才引进、开发和共享的平台,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三是积极推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了避免行政分割的障碍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广东省应从省级政府层面出发,进一步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将有利于珠三角第三产业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发展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东莞、佛山等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珠三角各城市职能合理分工及联动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娟,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体制政策保障[J].管理世界,2005,(1).

[2]靖学青.上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升级趋势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3]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