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音乐欣赏活动美学原理角度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音乐欣赏活动美学原理角度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虞杰(1986~),男,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李丽(1978~),女,四川成都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 要:《音乐鉴赏》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领域,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活动美学原理探讨了在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原则,研究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来指导当前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高中音乐课改自此拉开新的帷幕。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方案》,《标准》规定:《音乐鉴赏》共设计36学时,修完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从目前师资及教学设备等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同时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①,因此,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开设总的原则是:“优先开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②。由此可见,《音乐鉴赏》的教学关系着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

《标准》同时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知识的学习,也应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从音乐欣赏活动的一般本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方式、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为音乐欣赏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来指导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

根据音乐美学理论,音乐欣赏活动的一般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听觉审美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③。结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应认识到,音乐欣赏不仅是高中生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实现了他们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聆听音乐,还要注意体现《标准》中“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如在欣赏《马太受难曲》时,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以及关于作曲家巴赫及该部作品的相关知识,通过音乐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第二,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获得感性体验。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感性、直观的方法去体验音乐,发挥想象,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感性体验。如在欣赏罗马尼亚排箫作品《森林的多伊那和妇女的舞蹈》时,就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幻想鸟儿在森林中自由歌唱和妇女们欢乐舞蹈的情景,以获得相应的感性体验。第三,加强对高中生的理论指导。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而高中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并不丰富,有些作品难以理解,也就无法获得感性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适量的关于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能获得应有的感性体验。如在欣赏波兰作曲家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之前,教师就应结合该曲创作时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是在肖邦的祖国波兰受到侵略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作曲家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宣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 明确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

与音乐创作活动、表演活动不同,音乐欣赏活动是不改变活动对象的一种“接受活动”。音乐创作活动常常被称为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活动被称为二度创作,而音乐欣赏活动只是用耳朵去听,并不改变实际的音响效果,似乎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实际上,即使针对同一音响效果,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这个道理。研究表明:音乐欣赏中的客体具有主体性;音乐欣赏中包含了主体的创造性④。结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引导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很多学生在聆听的时候,并没有认真欣赏,只是单纯地去听,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欣赏音乐。要发挥学生在欣赏中的主体性,在聆听之前,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提示,介绍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聆听,获得相应的体验。第二,要引导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乐于、敢于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如在欣赏完一部作品后,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积极讨论所得到的结论,并且肯定不同的观点,让音乐课堂百花齐放。

三、 采取不同类型的音乐欣赏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的传播方式如雨后春笋,不同的音乐呈现方式也影响着音乐欣赏的方式。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将音乐欣赏的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侧重于听觉直观的欣赏方式;形象化的音乐欣赏方式;情感化、观念化的音乐欣赏方式⑤。结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引导学生进行侧重于听觉直观的欣赏时,要创造好聆听环境,让学生在安静、愉快的环境下聆听;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曲目,一般来说,无标题的纯器乐作品较适合这种方法;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以及旋律、节奏、和声、复调及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聆听。第二,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音乐欣赏素材。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催生了音乐录影带,这为许多音乐作品配上了视频,视觉与听觉的同时作用,是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如在欣赏歌舞音乐时,可以采用音乐录影带,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了解到音乐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增加对音乐的理解。第三,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化、观念化的欣赏。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中一种最普遍、最强烈的心理活动。在聆听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主动将作品所表述的深刻内涵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起来,体验到作品欲表达的内涵,也就达到欣赏的目的了。

四、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对音乐非常敏感,可以很快与作品产生共鸣,聆听时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则似乎对音乐的魅力无动于衷。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差距有遗传因素,但是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弥补的。在教学中,培养所有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也是贯彻《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提高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两条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加上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导学生多听音乐。这个“多听”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广泛聆听不同的作品,多去欣赏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音乐作品;其二是多次聆听同一作品,有的作品非常复杂,只听一次难以理解,因此需要多次感受,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第二,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具体来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如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音乐欣赏者来说非常重要;其次,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关于音乐作品背景的知识,如关于音乐风格,作曲家生平的简介等;第三,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乐器,如竖笛、口风琴、口琴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6.

②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6.

③ 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P173――174.

④ 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P176――177.

⑤ 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P179――18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