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河三角洲与候鸟相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河三角洲与候鸟相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琵鹭是一种大型候鸟,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仅约1000只,但黄河三角洲就发现了100多只。每年秋天,它们都会如约而至,在黄河入海口的新淤地上享受欢畅的生命。 摄影/刘月良

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在《鸟的迁徙》这样写道。

自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便对鸟类的飞翔和迁徙充满惊奇。《吕氏春秋》便有了对候鸟迁徙的记录:“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但候鸟迁徙的很多奥秘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知悉。

在短暂的一生中,候鸟必须用极其艰苦的飞翔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使命:在食物充足的繁殖地,它们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在阳光充沛的越冬地,它们躲避严寒,补充食物。它们不停地在繁殖地和越冬地间来回奔波、不辞辛苦,这是生命的召唤,是种群繁衍的使命,也是自然永恒不变的生命法则。这种固定的迁徙活动构成了候鸟辛苦的一生,而在迁徙通道中为候鸟提供庇护的迁徙中转站则为候鸟的这一壮举提供着支持:丰足的食物和充足的能量使它们完成这一使命成为可能,这是候鸟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家园。

2月,北国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的远东苔原依旧冰天雪地,长夜漫漫,却孕育着新一轮的繁殖高峰期。远在南半球的澳洲依然春光灿烂,食物充足,却不再是涉禽留恋的家园。季节的变换在候鸟体内烙下深深的印记:随着季节的变换,温度和光照刺激候鸟脑下腺和肾上腺分泌出大量的催乳素和皮质酮,这两种激素促使体内大量脂肪积累,为候鸟开始新的迁徙旅程提供必要的能量来源。鸟类学家甚至惊奇地发现,在迁徙的候鸟中内脏器官大幅萎缩,脂肪大量积累,这是鸟类长期自然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也是迁徙的必然需要。北方丰足的食物来源、长时间的日照时间和广阔的繁殖空间吸引着进入性成熟期的候鸟,它们为了种群的延续开始充满危险的万里征程。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迁徙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它敞开博大的胸怀为南来北往的候鸟提供庇护。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来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地区的鹤、鹳开始来此做客,中国9种鹤中的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和东方白鹳、黑鹳常在这个季节相聚。3月上旬至4月上旬,这里是雁鸭类的世界,大面积水域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把它们从亚热带、热带区域召来,这个季节它们成为当地的主人,而在此发现的雁鸭类资源有35种之多,数量超过数十万。3月中旬至5月上旬,数以万计的鸥类和鹬类水禽从亚热带甚至澳洲相约而来,广阔的滩涂下数量极大的底栖生物成为它们长途旅程的最好礼物,迁徙途经的涉禽超过100万只,超过国际1%标准的涉禽就有17种。这里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杓鹬迁徙中转站,数量在1.5万只到1.7万只。4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是繁殖鸟类的黄金季节,它们各自寻找自己的繁殖地,营巢、觅食、繁殖,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黑嘴鸥来了,这是它们在中国的重要繁殖地之一。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它们每年在这里筑巢育雏。9月下旬起,陆陆续续返程的涉禽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远道而来,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中国内蒙古、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鹤、鹳会重来故地。11月中旬,大群的雁鸭类也会相约前来。在寒冷的冬季,这里还有丹顶鹤优雅的身姿,这是它们越冬的最北界。

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路线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有367种、数量达到上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9种,38种水鸟超过国际重要湿地1%的数量标准。

在黄河三角洲,流传着一些感人的鸟类迁徙的故事。1996年冬季,黄河三角洲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下的保护区显得冷寂苍凉,冰封的黄河中两个白点吸引了保护区巡护人员的视线,他们走近查看,发现是两只僵死的大天鹅,一只大天鹅的翅膀折断了,另一只紧紧依偎在它的身旁。在这个严寒饥饿的冬季,其他的大天鹅相继离去了,可是这只再也没有能力飞向天空,它饥寒而死……它的情侣不舍得离它而去,一次次为它觅食,用身体为它避寒。最后,这场大雪淹没了它们,它们依偎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雕塑,它们美丽的爱情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寒冬……这个故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它在告诉我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这些可爱的生灵。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保护这些候鸟想出了许多办法。

上个世纪末,由于受黄河断流的影响,淡水流量锐减,海水倒灌致使大面积区域生境恶化,生态退化。2002年以来,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蓄积淡水、引淡压碱等,完成了35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完善了湿地的结构,恢复了湿地的功能,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较晚,区内原来已存在大量耕田。为保护好湿地资源,保护区管理局对这些耕田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工程,面积达2万亩。综合整治了保护区内影响湿地景观、干扰湿地功能的生产设施、废旧道路、环境污染等,逐步恢复了生态原貌。

爱鸟护鸟成为人们的普遍行动。自然保护区传颂着老李和小雪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2007年12月的一天,老李像往常一样正在鸟舍工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过来:一只受伤、体弱的大天鹅被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现,生命垂危……十万火急!老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奔向现场,从冰封的河道中把这只大天鹅救出来,在场的人都惊吊了,这只大天鹅翅膀严重受伤,由于长期饥饿、冰寒,极度虚弱,已经奄奄一息。工作人员劝老李放弃救护,可固执的老李抱着一丝希望把它抱回了救护中心。在2个月的救护时间里,老李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它搂在自己的怀里,硬是把它从死神的边缘救了回来。而今,这只大天鹅已经完全恢复了体能,悠然地生活在救护繁殖中心。同其他鸟类不同,这只大天鹅放弃了重回自然、重返蓝天的机会,再也不离开老李,同他形影不离,大家便给这只大天鹅起了个名字“小雪”。

“鸟儿是有灵性的,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老李告诉了我们一个小故事,今年夏天,他请了一个月的假期回老家探亲,老李走后,“小雪”天天到他的房间敲门,工作人员把房门打开让它进来,当“小雪”发现老李不在便转身就走,不吃不喝,天天鸣叫。工作人实在不忍心,把这事告诉了老李,老李坐不住了,休假的第13天便乘飞机飞了回来,见到“小雪”时,它已经不能鸣叫,身体也极度虚弱……

“一定要善待鸟类,它们有灵性。”这是老李常对我们说的话,这也是自然保护区的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