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孩子和亲戚建立情感纽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孩子和亲戚建立情感纽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雨的爸爸妈妈是大学同学,爸爸的老家在合肥,妈妈的老家在柳州,在家里的地图上,合肥和柳州被爸爸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前不久,小雨家住进了新房子,柳州的外公、外婆也搬来一同居住。这时,小雨这才弄明白了一件事:原来他的家不止有3个人,那叫做“外公”和“外婆”的两位老人,和自己也是一家人。

“这并不奇怪,对于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爷爷’或‘奶奶’还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一种关系的概念。直到3岁以后,他们才开始明白这个‘名字’的含义――爷爷即是爸爸的爸爸。”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文忠博士说:“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来往会使他进一步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就加深了他们对‘根’的理解,并开始意识到其他人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中国式大家庭中,孩子身边会有着各种各样的亲戚,不只有父母、祖父母,还有阿姨、舅舅、叔叔、姑姑、堂姐妹、表兄弟……孩子在与他们的接触中,通过观察人物关系和相处模式,能够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掌握最初的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了。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相对淡漠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需要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给自己定位,从而在情感接触中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成员的血缘关系就能够为孩子提供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同时也为他接触他人、融入社会提供良好的课堂。

怎样帮助孩子和亲戚之间建立起联系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具体建议吧。

照片上的舅舅

早在小雨两岁半时,爸爸妈妈就经常拿出相册,一边翻看一边说:“这个胖胖的老爷爷是妈妈的爸爸,小雨应该叫‘外公’;站在外公边上的这个叔叔是小雨的‘舅舅’,他是妈妈的弟弟。”

像小雨这么大的孩子,还无法通过思维唤起记忆,所以需要不断重复提示以强化印象。小雨的爸爸妈妈常常通过展示外地亲戚寄来的照片或录像带,让小雨直接听到声音、看到人物形象。由于爸爸妈妈平时给小雨常做“功课”,去年春节回家见到舅舅时,小雨就完全没有陌生感――因为早在照片上就熟悉了舅舅的眉眼身材,他大方地让舅舅把自己扛在肩上,玩得可开心了!

打个电话说谢谢

外地亲戚捎来一些礼物或特产时,小雨的妈妈总会仔细地告诉他:这是谁送的、和我们是什么关系、他们住在哪儿……还会和小雨一起打个电话向对方表示感谢。

除此之外,平常给亲戚打电话寒暄时也可让孩子简单说上几句,哪怕只是问好和再见,这对对方而言是一种尊敬,对孩子来说则是一种锻炼。当然,走亲戚时带上孩子,则更是一种直接接触、加深印象的好机会。

交换礼物

互送小礼物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3~5岁年龄段的孩子,手的灵巧性正在不断提高,不但喜欢做手工,想像力也越来越丰富。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让他做些小礼物送给家中亲戚,哪怕只是一张涂鸦的画。

当然,交流是双向的,亲戚们送给孩子的礼物也应该乐于接受。假如亲戚之间能够形成约定,彼此互赠孩子喜欢的东西,如童书、玩具等,花钱虽不多,效果却特别好。孩子会把它保存很长时间,并由此记住远方的亲戚,留下美好回忆。

讲讲过去的故事

利用手头的图文资料或自己的回忆,建立家族档案。家长可以把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亲戚拍摄的照片、来往的书信等材料收集起来,建立专门的收藏夹,不时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看看,讲一讲生活中的故事。这种做法不仅能增进亲子交流,还能让孩子对家庭成员有所了解,加深“根”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