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跨校区模式下对学生成长性发展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跨校区模式下对学生成长性发展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校区模式下学生成长性发展研究是一项崭新而又意义重大的课题。文章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当前跨校区模式下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 跨校区模式 学生发展

跨校区大学,亦称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两个及以上地理位置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跨校区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国内外已很常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校的合并早在1992年就已开始,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全国有900所大学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联合,组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单就浙江境内,浙江大学拥有5个校区,分别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紫金港校区,浙江工业大学有屏峰、朝晖、之江3个校区。高校在享受多校区办学带来的资源优化、学科整合和规模经济等利益的同时,在校区文化建设、校区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一、当前跨校区模式下学生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跨校区学生本身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探寻跨校区模式下对学生管理的有效策略,笔者在浙江工业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对象约68%是大二学生,他们正好是跨校区搬迁的体验者,对于校区搬迁前后的对比拥有更加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受。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其中有效问卷271份,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跨校区前后幸福感指数的对比;跨校区模式下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一)校区搬迁后,原、现校区幸福感指数的对比分析

关于校区搬迁前后幸福感指数的对比调查,76.90%的同学认为原小和山校区幸福感指数高于现在的朝晖校区。在以10分制评分的调查结果显示:原校区幸福感指数的最后平均分为8.455分,而现校区的最后平均分仅为6.261分。可见,在校区搬迁前后,同学们心中存在着两校区幸福感的落差和不满。

(二)当前跨校区学生管理的若干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58.01%的人认为当前跨校区学生管理体制是不健全的。58.01%这一数据也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在跨校区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了较多反映跨校区学生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学生管理的基本现状是把原有传统单校区的管理体制加以延伸,其管理机构仍是大学原有管理系统的派驻机构,管理人员也是由大学原系统里派生的,或者是将某些机构完全撤离某一校区,导致该校区在某一管理方面出现空白,这种情况尤其在社团方面较多见,对比校区之间,同学对于业余生活的丰富度存在不满与落差。同时由于校区的增多、高校扩招、管理理念的不及时跟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原来只管单校区的学生管理干部,现在还要同时兼顾几个校区,同时也造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三)对于跨校区间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情况与分析

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在跨校区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了感情交流不便、交流过少等现象。新校区的同学一般处于大学一年级,由于地域的限制,得不到高年级学长们的支持和帮助,使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所遇到的问题的得不到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对他们的全面成长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切实的指导和关心。调查结果也显示,仅有20%的同学表示如果其他校区开展活动(例志愿者活动、文艺晚会等),即使自己有时间也不会去参加。在是什么阻碍了同学与另一校区的交流的问题,调查中,56.77%的同学选择了路途遥远使人疲劳,可见空间上的距离感严重阻碍了同学想要去了解另一校区、参与另一校区的步伐。此外,多校区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往往是逢课到校,课后即乘车离开,仅限于课上的教学与交流,课后的互动与沟通则是比较缺乏。

(四)跨校区后,同学们在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原校区到现校区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适应期,调查报告中显示有57.63%的人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适应,而剩余同学表示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甚至有的始终无法适应新校区的生活。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有56.00%的同学认为从原校区到现校区,最让他们难以适应的是现校区的住宿条件,认为现校区的住宿条件较差,而有25.60%的人认为现校区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此外,在跨校区前是否有必要安排同学提前参观另一校区的问卷调查中,有53.93%的同学都对此表示赞许,觉得十分有必要。调查显示:同学在跨校区前是非常主动地想要了解另一校区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除了自己向高年级同学询问,也希望学校及学院能主动提供相关的全面的、具体的、真实的校区情况,便于同学提前做好搬迁前后的相应准备。

二、促进跨校区模式下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的具体措施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跨校区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比较关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面对跨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建立有力的跨校区学生工作队伍

加强新校区的工作队伍师资力量,建立稳定的校区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这几支队伍,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一方面加强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此外,跨校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加强跨校区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安排跨校区的交流活动。为让新校区的大学新生感受到本部校区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背景,尽量安排一些跨校区的交流活动,利用这些机会向学生灌输想要达到的学院、学校文化风格。在交通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时,应当为学生的跨校区活动(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听报告会、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临时安排校车。学院不同校区学生还可以试行集体参观实验室、定期体验不同校区生活的方式,从而增加学生之间面对面互动的机会,达到体验其他校区的文化氛围的目的。

(三)建立师生联系制度,加强情感交流

加强师生联系是学校加强跨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针对新校区、新学生,教师课后离开课堂,师生间零距离的交流机会很少,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师生联系的机制,促使师生之间通过走访、茶话、座谈、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参与联系活动的教师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校区搬迁后,适时对于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度过校区“再适应”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学校需要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来实现不同校区的信息联通,利用网络的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更好地为创建多校区校园文化服务。[3]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发挥网络思想文化的阵地,把学校的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通过网络传递给不同校区的学生。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校园网络功能,丰富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术、医术、科技和艺术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学生通过网上的互动学习和思想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消除了两地办学的地域障碍,从而推动新时代校园文化的发展及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三、总结与思考

在新的形势下,跨校区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了解校区搬迁前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为高校跨校区模式下的学生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也为跨校区模式下的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运超,沈红.浅谈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 刘阳.构建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06.03:21-22

[3] 方振聪.推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