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街区空间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街区空间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遭到破坏,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局限于建筑和群落,而是扩大到整个街区风貌和人居环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54-02

1.引言

历史街区有着城市文明发展的记忆,但是随着城市用地需求的日趋高涨和城市内无序的开发建设,大量的城市可读性历史场所被拆除,传统的城市肌理被破坏,传统生活形态被丢弃,这些导致了具有历史感染力的城市空间的缺失。

当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生硬的轮廓线和庞大的建筑物充塞着城市,谁能辨别身在何处?广场、摩天大楼、主题公园……这些仅仅是标志而已,不能代表仅仅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城市里人的生活。城市的现代文明并没错,只是更应该体现其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对历史空间的保护和利用上,反映一种人文关怀。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有目的的城市更新,让其处于“新陈代谢”中。本文旨在引入城市设计的思维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进行研究,总结其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使其更好的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服务。

2.研究的现状

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研究发展于二战后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使得原有城市变得枯燥冰冷,没有人情味,原有的历史遗迹也遭到破坏,基于保护传统的城市设计由此产生。沙里宁的“有机秩序”理论,柯林的“拼贴城市”理论,日本的“新陈代谢”与“共生城市”理论,罗西的“类似型城市”方法以及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这些城市历史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对我国现阶段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有指导作用。

1998年,吴良镛院士在《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中提出了关于历史街区城市设计的几点看法:1)历史文化环境保护要善于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观点、技巧,以不同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改造后的新建设应充分烘托和增进原有地段的环境美,不仅不能破坏原有景观,还应当利用改建改善环境,增加和创造新的景观,为环境增色。2)应保持旧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通过改建加强历史文化地段之间的联系。3)应尽量保留旧城原有的小而多样的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和步行道系统。4)需尽可能通过城市设计的技巧来增加城市生活内容,历史文化地段辅以新用。5)需要在总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整体的构思下,逐步实施。6)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刘宛教授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一文中,总结四个原则:1)探寻旧城的空间规律,2)发掘旧城的文化特色,3)激发旧城的社会活力,4)维护城市的环境生态。

基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研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3.历史街区的价值

历史街区所具有价值即是人们积极保护它们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

3.1历史文化风貌价值

这里强调的是地区的整体特色,以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体现着它的价值。作为城市肌体的传统建筑以特有的形象重复出现,形成这个城市具独有基调与底色。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街区的完整风貌主要是指建筑物、构筑物以及观赏界面,包括它的外观、材料、色彩、质感等,在一定的视觉领域内形成比较完整、协调的视觉效果。如北京的胡同、天津的道、上海的里弄风情就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3.2地域文化情感价值

中国地域广阔,居住模式受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属性。如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上海的里弄等都不再仅仅属于建筑的范畴,更具有其文化性。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生态和场所精神的维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街区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就一个城市地域文化发展的直接承载体,因此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情感。

3.3物质使用功能价值

保护更新街区原有风貌,延续其特色,都不是历史街区最终归宿,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更新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更好的为当代和未来的社会需求服务。

4.针对历史街区空间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建构旨在丰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内涵,从空间的角度解决历史街区的现实问题,恢复其生命力。下面从具体的空间类型角度来探讨场所营造的方法。

4.1广场空间

广场空间是街区为满足多种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中国古代广场的功能是依附其他功能存在的,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进行宗教活动;用于集市贸易的商品交易场所;戏台供人看戏的空地等。现存历史街区中的宗教及商业性的广场空间有的已经衰败,有的被改作他用。因此对他们的保护和更新意在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让他们再次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从保护和更新的角度来看,广场空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围合和视觉美感问题,它涉及到新老建筑的主从协调关系和时空连续问题:保护空间中原有的古树、植物、石材的铺砌以及柱廊、围墙等界定空间界面的构筑物;保护广场良好的空间比例尺度,人们应能看清周围的边界情况;广场周围要有朝向她的建筑,提供休息娱乐服务;组织好人流交通等等多方面的保护设计内容。广场空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富有情趣的场所,对居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南京夫子庙每年元宵节的灯会、朝天宫广场周末的收藏品交流市场都是极具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

4.2街巷空间

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属于半公共的线性空间。街巷有交通运输的功能,同时也是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街道在任何时候既是道路又是场所,但现在它作为场所的功能却被忽略了。中国传统空间的设计对一条过长的街道也有很多的处理手法,如常在街道上设置牌坊或过街楼之类的景观未打断过长的效果。一般而言,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主要因素,建筑形体和建筑相互之间的关联组合决定了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街巷空间尺度是否合理,是在街巷保护更新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4.3节点空间

历史街区的节点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①交通节点: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传统街区多是自况下逐渐形成的,其交叉点呈现出多种形式。

②景观节点:指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碑刻等节点。

③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

历史街区中的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同时也是保护更新关注的焦点。

5.案例解读――上海新天地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上海新天地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保护更新案例的实例解读,来探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在空间上的应用。

5.1新天地在广场空间上的塑造

新天地由若干个团形小广场串联而成,每个小广场都是一个吸引人的亮点空间。从太仓路与黄陂南路的转角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弄堂口的石库门以及东面墙角一座用黑色大理石与玻璃建成的现代风格的瀑布水池(见图1)。所有的一切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一条旧式里弄,但为现代人所生活。标示牌在这里显得多余,开敞的入口广场使你一览无余周边新旧交融的场景。在中段,道路被拓宽成为一个小广场(见图2),它集中了好几个餐厅、专卖店、艺术画廊的出入口,是北段最吸引人的场所空间。

5.2新天地在街巷空间上的塑造

新天地拆除了1.9号街坊中部一些价值较低的旧建筑,改建成了内步行街(见图3),具有明显的设计成分。贯穿南北的步行街适应了现代功能的需求,道路时宽时窄,空间尺度丰富多变,这些由一系列小广场围合的街道形成了一种满足现代人休闲的市民空间。位于黄陂南路一侧的中部,保留了部分里弄巷道,供人们观赏、追忆。新天地的道路空间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由于在整体设计上坚持现有尺度的改造更新,同时注重对人们活动方式的引导,使得改造后的街道空间更亲切宜人。

5.3新天地在节点空间上的塑造

新天地的节点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围合边界,提示你接近或远离这个节点。街区里并列的九个朝东的石库门(见图4),是最具有吸引力,也最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的。坐在这里边喝咖啡边欣赏广场的现代演出,具有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调。

6.结语

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保护与更新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目标都在不断扩充,因此保护与更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关系复杂多变,人类的活动和交流方式也千差万别,这些都使得空间形态非物质因素的分析不够准确,在具体分析城市空间时,往往仍偏重于某一阶段的可见物质形态的研究而忽略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作用。本文也是侧重于从物质空间形态来分析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城市设计,希望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来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