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紧扣文本言语,确立“教学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紧扣文本言语,确立“教学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催生孩子的思想。但许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到自由,课堂成了儿童思想的坟墓,教学的道德性已经让“控制”思想蹂躏得无处可寻。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意义的多层次、内涵的丰富性却往往被单层的意义与内涵所取代,新课程所提倡的多元解读往往得不到落实。语文课就是言语实践课,这是语文本体论对于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规定。因此,阅读教学走向“自由”“丰富”“成功”“实践”,这理应成为其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一、挖掘更多的感悟途径,让儿童走向自由

自由是人的教育、开发儿童多种可能性的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精神自由为代价。然而,很多老师在解读教材时就已经“规定”了感悟的途径、方法、内涵等,学习的自由从何而来?

《爱如茉莉》(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和表达茉莉般的爱。而这爱都隐藏在词句里,因此选择怎样的词语,便选择了怎样的感悟点。当然感悟点可以是“直奔”“叮嘱”“紧握”“每天”“布满血丝”“憔悴”“蹑手蹑脚”“拉到门边”“探”等。

如果学生提到含有“直奔”的那句话,可这样引导:首先明确“奔”是多音字,问学生读音不同时意思有何不同,接着让学生谈谈从这一词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学生提到含有“叮嘱”的那句话,可这样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叮嘱”即再三交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再三交代要“我”带茉莉花去?

……

之所以在解读教材时,不厌其烦地找出这么多的词语――感悟点,并为每一处感悟点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因为不能由教师控制着“阅读”,而应让学生自然生长。实际上,站在学生立场上,不管学生提出哪个感悟点,也不管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去感悟,如果老师去倾听并肯定他们的独特感悟,那么他们就与老师以及他人建立了精神上的交往,从而为他们获得深刻感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展开阔的解读视野,让儿童走向丰富

“丰富性”是小威廉姆・多尔提出的后现代课程标准之一,它指向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在解读教材时,只要打开视野,理解的多种可能性就会接踵而来。

如《少年王勃》(国标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中有这么一句:当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此处“拍案叫绝”中的“绝”字,如果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引领体验的话,就会产生丰富的意蕴:第一,从动态美的角度来看,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动静结合,很是巧妙。第二,从色彩美的角度来看,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孤鹜则近乎一个暗影,这使得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第三,从模仿的角度来说,此句模仿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化用巧,有新意。

以上案例中,要想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需要紧扣文本“词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领悟内涵。假若儿童只能领会文本中某一层内涵,作为教师该怎样做呢?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林冲连说“不敢,不敢”。学生可能解读为林冲的谦虚。但是这四个字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此。可作这样的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了解了这点之后,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禁军教头面对洪教头时,怎么连说“不敢,不敢”呢?让学生揣摩林冲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解读”出其它几层意思:林冲想得多、忍得住的特点。

案例中,学生只知其一,教师需要在解读文本时,能够联系文章中的其他语句,设置冲突,激发思考,从而品味其丰富内涵。

因此,解读教材时须紧扣文本的“关键处”,挖掘文本的“联系处”,引导学生填补空白,聚焦冲突,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性格。如是,儿童丰富的观念便有了生长的空间,儿童多彩的语言便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架设有效迁移的“桥梁”,让儿童走向成功

让学生获得胜任感,走向成功,解读教材需抓住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教材的“独特”的范式功能,比如句式;二是搭好由作者情感迁移到学生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之情思通过作者的表达方式得到准确的表达,从而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地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比如,《黄山奇松》(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第二自然段是总分结构,作者先总写玉屏楼前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然后分写三大名松之奇。在解读时,首先明确这段话让儿童懂得作者惊叹于三大奇松之“奇”,用分析的办法不行,儿童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丢失了证明自己掌握和胜任这一学业的机会。其次,着力引导学生体验三松之“奇”,明确此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然后让他们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说说自己班里的“奇人”,出示:五(3)班有、、三大奇人。 。 。。最后引导学生再体会作者惊叹之情,感受哪颗松树最令作者惊叹,从而引出另一话题:三棵松树,在描写时是有所侧重的。

成功是教育理所当然的价值标准与动力源泉,而“架桥”是走向成功之必不可少的把手。

四、挖掘教材的言说资源,让儿童走向实践

“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解读教材,用好教材资源优势让儿童走向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学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根据教材特点,言语实践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复述性言语实践。“复述课文”是一项老常规,“复述”既能帮助儿童积累语言,又能促进儿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内容既可指向课文本身,也可指向其他学习材料。二是想象性言语实践。“文本空白”能召唤、激发儿童进行想象性填充,它是吸引和激发儿童完成意义建构的动力。三是感悟性言语实践。感悟性言语实践是有层次的,初读时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文章后的想法、理解或见解。细读时,感悟性言语主要是着力于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句段,或者文章独特的构篇方式、写作方法。读完课文,还可以跳出课文,走进新的语境,重新审视文中人物与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