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1.网络争议

200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应届女硕士,以“大四的师范类女本科生们,你们是不是很郁闷”为题,将自己的“就业难”的切身体会在校园网论坛上提出,随后,腾讯网、大楚网、楚天金报等相继转载该贴,该贴随即成为了热门的“火贴”,跟帖长达10页,点击率高达5000余次。该贴的火热,引起了教育界、媒体、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广泛关注。随着该贴的火热,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成为讨论的热点。此外,还有一些网站列出了一些不等式,例如:“女博士=男硕士,女硕士=男本科”、“男硕>男本>女硕>女本”。

笔者跟随此贴,就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发现西祠胡同、天涯社区、新浪新闻、四川在线、南方新闻网、中国贸易报等多家网络媒体都有关于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报道,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今。广大网友都以“灌水”跟帖的方式就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笔者就就业问题与正在找工作的三名女研究生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发现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由此可以看出,女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各大高校热烈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备受关注。

2.研究现状综述

对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术界也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许艳丽从性别角色的角度看女研究生就业的问题,她认为,女研究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制约着女研究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她认为社会性别影响着女研究生个人和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女研究生就业个人选择受到传统社会性别约束,劳动力市场存在社会性别偏见。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提高女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若干因素,以提高女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打破“女性就业难”的性别怪圈。

王琦、许艳丽从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分类,ongoing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影响女研究生就业的一般性原因,根据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分析女研究生就业问题中的特性原因。并提出促进女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范素娟、李宗印、李姣娜从性别歧视的角度分析了女研究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双重信息、女研究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女研究生结婚生子与工作时间冲突、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偏低。还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提出了一些消除女研究生就业难的建议。

也有学者对各地的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如赵莉香通过甘肃省2008年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从性别角度分析了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男女研究生在求职意愿、求职过程、求职结果等几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性别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李梅、李晓亮以上海为例对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女研究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不论是网络上个人的意见,还是学者的意见,都是对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丝见解和看法。综合考察网络争议和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对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性别角色的角度来分析,也有从专业设置、研究生个人能力、就业政策等涉及学校、研究生自身、国家政策这三方面来进行探讨,然而这些始终停留在“原因――对策”的层面。网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见解,并对提出相应对策,这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回应,但我也必须看到,这些对策的时效性和可行性需要加以论证和分析。

笔者在对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中发现,女研究生就业难实质上是就业的风险分配的结果。女研究生处于就业选择的下层,故而要承担较多的风险,这与贝克的风险分配的逻辑不谋而合。以下笔者将以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为例,从风险分配逻辑与结果来探讨就业的风险分配。

二、贝克风险分配逻辑探析

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风险分配逻辑是相对于财富分配逻辑而言的,财富分配逻辑是阶级社会的分配逻辑,风险分配逻辑是风险社会的分配逻辑,二者具有不同的驱动力。工业社会是一个财富短缺的时代,人们的需求主要为物质需求,当时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则是一个安全短缺的社会,其社会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在这里,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

这种代替或说财富分配逻辑向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的转变,是因为,首先,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福利国家和保障制度的保护和规范,社会的物质需要在客观上被降低;其次,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风险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分享财富的蛋糕,以及所产生的公平的问题,而是关注怎样才能免受毒害,有效地限制风险的后果。贝克认为,财富的分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不平等性,那么,较之于财富分配的逻辑,风险分配逻辑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

1.风险分配具有阶层性和非阶级性

风险分配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风险总是以阶层的或以阶级而定的方式分配的,“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像财富一样,风险是附着在阶级的模式之上的,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由于自身经济、政治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会招致更多的不幸的风险和遭受更严重的风险灾害,相反,富人利用财富则可以购买安全和免除风险的特权,风险的这种分配效应产生了随阶级而定的苦痛,使得原来的社会不平等在一个新的层次赏得到了巩固,似乎正如财富总是属于富人一样,风险也总是归于穷人的,穷人在风险社会中受到了富人和风险的双重压迫。然而,贝克认为,尽管上述情况是存在的,但是这并没有触及风险分配逻辑的核心。“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随着现代风险的扩张,社会分化和界限相对化了,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与风险绝缘,“食物链实际上将地球上的所有人连接在一起,风险在边界下蔓延”。此外,现代风险具有“飞去来器效应”,制造风险者和从中得益者迟早会收到风险的报应,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将会变成受害者,没有人会单独地“占有”而排斥他人,没有会拥有风险“所有权”而去剥夺别人。所以说,“被影响的阶级”并没有面对一个不受影响的“阶级”,风险地位不是阶级地位,大家必须接受风险的“馈赠”,都是“风险公民”。

2.风险分配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

贝克并不否认风险分配具有地区性的不平等,风险与贫困总是具有亲缘性的,它们正如磁铁的两级一样具有天然的吸引性,发达国家已将危险的工业转移到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发展中国界发财致富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但是另一方面,风险的魔鬼附着于这些行业在这些国家兴风作浪,肆意地蹂躏那里贫穷而又缺乏风险意识的人民,“第三世界的贫困与发达风险工业被放纵的破坏力量可怕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对第三世界的人民进行变相地“屠杀”。表面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是远离这些风险的,但是,风险是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的,尽管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将危险转移到国外来根除它,但是,风险以第三世界作为温床迅速壮大,并且危险都被压制和最小化,并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扩大、散播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回到了富裕的工业国家,另外,现代风险例如生态灾难和核泄漏是不在乎国家边界的,它们可以不用“护照”在世界上自由地游荡、破坏和引起恐慌,“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不可言传的局面,这种局面将使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这一点上,贝克称风险社会已经成为全球风险社会。

三、就业的风险分配过程

笔者在认真分析了贝克的风险分配逻辑后发现,女研究生就业也存在着风险分配。这种风险分配的逻辑与贝克所强调的风险分配的逻辑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笔者认为,就业的风险分配的逻辑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男性到女性

通过对网络资料及访谈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的风险是依照男女性别而定的。对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岐视现象,女研究生“蓝色忧郁”以调侃的语气发帖说:“只要男生不要女生,这是我们无论怎么励精图治,无论怎么卧薪尝胆,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如何从男研究生尖利的爪牙下抢个工作,这是个大课题啊。”

就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类似于“女博士=男硕士,女硕士=男本科”、“男硕>男本>女硕>女本科”这种等式、不等式的出现表现出了就业的风险分配的性别差距。尽管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男女研究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同样面临着风险,都受到风险的馈赠,都是风险公民,但女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在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一方面,女研究生由于女性身份的影响将女性推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下层;另一方面,男研究生则以身份的优势占据着劳动力市场的上层。

(1)女研究生身份的影响

首先,伴随着研究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女研究生的教育优势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性别秩序和男性偏好。一些用人单位的职业信息对性别的要求要么是“男”,要么是“不限”,很少看到“女”的字样,甚至明确规定“只招男生”;另一部分用人单位不再强调只招男生,但仍然遵循以招男生为主,招少量女生或不招女生的内部原则。还有些单位提供双重信息,面对女研究生求职者,就明确告诉没有用人指标;面对男性求职者,就强调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正在广泛招揽人才。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女研究生只是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男性陪衬,其结果是增加男研究生的就业成功率,女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只能选择收入或职位都比男研究生低的工作。

其次,女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女性特征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女研究生毕业时一般都已经二十五六岁,恰恰处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龄,用人单位认为未婚、未育的女研究生很可能在工作后的短时期内就要求婚假、产假,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还会提高雇用成本。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女研究生的就业条件比不上本科生。很多单位考虑到年龄因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女研究生。即使是目前特意打出招聘女研究生的职位,提出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对身高、体重、视力、长相都有要求。为了在招聘会上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参加招聘会的女生大部分都细心地修饰一番,力图使自己看起来端庄秀丽。

(2)男本科身份的优势

与女研究生相比,男本科恰恰弥补了女研究生由于女性身份的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男本科在性别上符合用人单位的“男”,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了通行证,至少不会因为性别的影响而失去面试的机会;另一方面,男本科年龄偏小,都在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刚从大学毕业,事业心强,与女性相比更适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当然,男本科除了这些优势外,还有责任心强、有激情等特点,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所以说,一张硕士文凭,并没有让女研究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增加自信的筹码,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年龄大的问题带来的困扰。在就业的风险分配中,与男本科相比,女研究生处于就业的风险分配的下层,自然而然的要因为性别的影响而遭受就业的风险。

2.重点高校到一般高校

除了对性别的选择外,导致女研究生在就业中遭受巨大风险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学校的选择。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更加的苛刻;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选择也更加的苛刻,更加注重重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1)对研究生学历的选择

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中,以提高应聘者的学历来提高门槛。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明明招聘计划上写明了要本科生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汹涌而至的研究生,使用人单位往往临时改变招聘计划。

除了对学历要求的提高外,一些用人单位还偏爱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招聘要求中对研究生的学校进行限制和要求,以“211”、“985”等重点高校来对应聘的研究生进行删选。更有甚者,还对研究生的导师进行筛选,会问及研究生导师是不是博导、有无重点项目等问题。许多研究生面对这些所谓的“十分重要”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更有研究生连招聘会都不愿意参加。

(2)对本科学历的选择

除了对研究生学历的选择,一些用人单位还对研究生的本科学历进行要求。

只是一个重点高中,要招语文老师,要求硕士研究生就算了,还要求学校是重点高校,“211”工程的学校;更过分的是要本科也是“211”和“985”的。用人单位的这一要求,不仅让研究生们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研究生所在的院校,同时还必须注重自己的本科院校。虽然只是本科所学,但也切实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许多从二类学校考上的研究生们对此都十分的不理解,但也只能表示出无奈。

所以说,就业的风险也在逐渐向下移动,从重担高校转移到一般高校,从研究生学历转移到本科学历。不管是女研究生还是男研究生,只要自己的本科学校非教育部直属、非“211”、非“985”,那他们在就业竞争中也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四、关于就业风险分配逻辑的结论

通过以上对女研究生就业难的探讨,了解到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当然,这只是对部分群体就业难问题的研究,并不足以代表全部的现象,但是笔者认为,还是可以推论,与贝克所说的风险分配的逻辑相似,就业的风险分配逻辑也有如下特点:

1.就业的风险分配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就业难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仅仅着眼于女研究生就业问题,而是要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就业难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中的个人都在遭受着就业风险,风险对每个人都是存在的,求职路上的每个人都逃不脱就业的风险,就业的风险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普遍性中,也有着特殊性。一方面,基于用人单位的性别、学历限制,男性、高学历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有工作经验者在劳动力市场中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由此,女性、学历低、无工作经验者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然而然的就被排斥到了一边,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这种推断来说,就当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就业而言,女性、三等学院、无工作经验者应该处于劳动力市场的最下层,她们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最小。所以说,个人占有的资源越少,在就业中要遭受的风险就越多。

2.就业的风险分配具有向下移动性

从就业的风险分配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的风险分配还具有向下移动性。它更倾向于像“无产者”倾斜。这些“无产者”一般都具有女性、高龄、低学历等特点,由于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外,或者是出于劳动力市场的最底层,成为就业难的重点关注对象。

3.就业的风险分配具有全球性

就笔者所知,就业难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女研究生才有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华中师范大学所有的问题,更加不可能只是湖北省或者是中国所有的问题。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在经济发展低迷的全球背景下,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风险的分配是公平的,就业的风险也必然是全球性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