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思路与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思路与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慢性肾病; 尿蛋白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061-01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早期慢性肾脏病是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而蛋白尿是一个独立的导致肾脏病变进展的主要因素,减少尿蛋白排泄就能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因此加强对肾脏病尿蛋白的认识显的至关重要,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必要的依据。

1 中医对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基本认识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属中医学“精”,“精微”概念。“精”或“精微”既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气、血、津液,以及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微”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因此,尿蛋白是指尿中流失的“精”或“精微”。

1.1 肺虚 肺居胸中,如“华盖”以覆诸脏,无论吸入之清气,还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水谷精微,均以下降为顺,“若雾露之溉”,方能布散全身,化生“精气”,因此,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肺为“肺为水上之源”,能“通调水道”,使水津“下注膀胱”,促进和维持水液代谢。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肺气通畅,精微四布;水道通调,水津下达。相反,如慢性肾病患者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归于肺的水谷精微不能通过肺气布散全身,化生精气,致其不归正道,精微下注,出现尿蛋白。

1.2 脾虚 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统摄精、血、津液于一身,与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慢性肾病患者饮食不节或劳力太过,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脾气下陷,统摄失职,精微下注,出现尿蛋白;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困脾,脾精不散,精微下注,也出现尿蛋白。

1.3 肾虚 “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肾是分清泌浊,排出尿液的器官,更是贮藏精气和约束精气的脏器。《素问・六节脏相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张景岳也说:“肾者,胃之关也,位居亥子,开窍于二阴,而司约束”(《景岳全书》)。当各种原因导致慢性肾病患者肾之封藏功能失职时,则精气不藏,精微外泄,出现尿蛋白。

1.4 湿热 “下焦之病,责之湿热”(《医方考》),《杂病证治准绳》亦云:“湿气入肾,肾主水,水流湿,从其类也”,湿热之邪与肾病关系密切,“湿热无形,入肺乘脾,布散三焦”(《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湿热壅滞上焦,上焦不利,肺失宣肃,则肺虚;壅阻中焦,中焦不利,脾失统摄,则脾虚;留滞下焦,下焦不利,肾失封藏,则肾虚。肺、脾、肾皆虚,则精微下注,出现尿蛋白。

1.5 瘀血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慢性肾病患者一般病程都较长,缠绵难愈,肾病日久,肾络失养,脉络不利,瘀血内生。因此,《素问・痹论》谓:“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医林改错》曰:“久病入络为血瘀”。慢性肾病患者肾络瘀血,精气不循常道,壅而外溢,出现尿蛋白。

2 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基本方法

2.1 滋阴补肾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肾阴虚者。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以上两方相比,左归丸补肾滋阴之效较六味地黄丸强,适用于阴虚较重者。常用补肾阴药:干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玄参、龟板、鳖甲、五味子等。

2.2 补气养阴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气阴两虚者。代表方:参芪地黄汤。常用益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常用养阴药:沙参、天门冬、麦冬、生地、石斛、玉竹、山萸肉、五味子、花粉等;益气兼养阴药:西洋参、太子参、黄精、山药等。

2.3 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肝肾阴虚者。代表方:麦味地黄丸。常用滋补肝肾药:玄参、枸杞子、白芍、麦冬、生地、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五味子等。

2.4 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阴虚火旺者。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黄柏、知母、丹皮、生地、玄参等。

2.5 滋阴潜阳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阴虚阳亢者。代表方: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常用滋阴熄风潜阳药:钩藤、白芍、生地、夏枯草、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石决明、珍珠母等。

2.6 补气温肾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气虚者。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补肾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首乌、女贞子、肉苁蓉、补骨脂、沙菀子、杜仲等;常用补气药:黄芪、人参、党参、山药、白术等。

2.7 温补肾阳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肾阳不足者。代表方: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以上两方相比,右归丸温补肾阳之效明显强于肾气丸。常用温补肾阳药: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川断等。

2.8 阴阳并补法 适用于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尿蛋白而表现为阴阳两虚者。代表方:二仙汤。常用平补肾之阴阳药: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山药、五味子、鹿角胶等。

古代医家治疗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大多采用“扶正、祛邪”相结合的基本方法。①补中提升:《灵枢・口问》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张景岳也强调“下陷者宜升提”。在用药上,一是取“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等;二是取“升提清阳”的药物,如柴胡、升麻、桔梗、荷叶等;三是取“健脾固肾”的药物,如山药、薏苡仁、芡实、菟丝子、莲子肉等;四是取“通补任督”药物,如龟板、鹿角片、鳖甲等。②补肾固精:药用龟板、阿胶、金樱子、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沙菀子、莲子、莲须、芡实、紫河车等。③清补相兼:清热化湿药联合健脾补肾药。如清代王梦英所制定的甘露消毒丹是“疏行气机,疏利小便,清解邪热”的方剂。方中连翘、黄芩配合木通、滑石、藿香、蔻仁,能清热化湿,再配合太子参、白术、薏苡仁、芡实、山茱萸、菟丝子,能敛精固精。④清上固下:就是清解肺热,健脾补肾。清代医家多用荆芥、黄芩、桔梗、地骨皮、葶苈子、白茅根,配合芡实、白莲须、山茱萸、女贞子、山药等[1]。

3 当代中医学者治疗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经验 随着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经验的积累,当代中医学者围绕尿蛋白的治法、治则,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提倡重视脾胃。脾、肾在生理上有先、后天的关系。虽然慢性肾病患者病本在肾,但病理上与脾、胃密切相关。先贤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由此可见,脾失健运,湿邪留恋是慢性肾病患者出现蛋白尿的主要因素之一。脾胃乃后天之本,中土健旺,后天可资先天。脾胃强弱还决定了慢性肾病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而且,药物的作用也依赖于脾胃的敷布与转输,若脾胃之气不旺,则虚不受补,反而徒增其害[2]。

郑平东教授认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中精气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脾、肾之中一脏伤则两脏俱伤,一脏损则两脏俱损。脾不仅为肾输送水谷精微,加强肾的封藏作用,其本身也有固摄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如果脾功能异常,不仅不能助肾,其本身统摄精微和升清降浊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清者不升,浊者不降,致使尿蛋白更加严重。因此,在治疗慢性肾病尿蛋白时,即使是在邪实的情况下,也不要忽视顾护脾、肾[3]。

邵招弟教授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内寓元阴、元阳,为人体阴阳之根。肾之阴阳失衡,气血、阴阳亏虚是慢性肾病患者产生尿蛋白的根本原因。邵氏指出,气血失调是尿蛋白产生的最重要病理因素。"肾为气之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亏虚,则气血不生;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肝肾亏虚,则精血不能互生。因此,肝、脾、肾虚损常致气血失调,从而,导致气虚不摄,水津不行痰湿内生,血行不畅等病理变化。治疗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首先强调从病理机制上把握阴阳,消除产生蛋白尿的病理基础。伤其气者,增其阳,耗其精者,益其阴,正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另外,调理气血注重养气益血、化气行水、行气活血,同时,也非常注重健脾补肾、扶正摄精等方法[4]。

叶传慧教授认为,清利湿热是治疗慢性肾病尿蛋白的关键,所谓“湿热不除,蛋白难消”。湿性粘滞胶结,不易速去的特性也是尿蛋白久治难消的原因。湿邪粘腻而滞,常易化热,湿热中阻,脾胃不能升清降浊,使精微物质吸收、输布异常,出现尿蛋白;湿热下注,扰动肾精,使其封藏失职,精微下泄,出现尿蛋白;临床上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应用,必然损伤脾胃,助湿生热,加重肾络损伤,影响肾之封藏,出现尿蛋白。因此,必须注重对湿热的治疗,临证时多用藿香正气散、龙胆泻肝丸、菟丝子丸等方药加减。另外,瘀血是慢性肾病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肾藏精,精化血,精血互化,故有“肾化血”之说。也就是说,肾与血之生成、输布密切相关。慢性肾病患者在发病初期,邪气侵扰肾络,肾络气血痹阻,即可出现瘀血;慢性肾病多病程悠长,缠绵难愈,久病入络,痹阻肾络,可发瘀血;肾病日久,正气衰败,气虚不摄,血失常道,亦为瘀血。因此,瘀血贯穿着慢性肾病发病的各个时期。治疗慢性肾病患者蛋白尿均强调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常用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5]。

谢贵权教授认为,慢性肾病患者无论何因导致尿蛋白,其病机关键在于肾气不固,精微失摄。其病位在肾,但与肺、脾、肝相关,其中,与脾肾关系密切。脾肾亏虚是其本,风、热、湿、毒是标。常用七法辨治:祛风法、清热解毒法、利水祛湿法、活血化瘀法、平肝熄风法、健脾益气法、补肾摄精法等。另外,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扶正应重视补益脾肾,祛邪应以祛风除湿热为主[6]。

4 结语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病患者所出现的尿蛋白是人体“精微下注”、“精(气)外泄”的病理产物,属“精”,“精微”范畴。肾主“藏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肺主气,“气布精”,肾、脾、肺皆为调节机体“精(气)”代谢的主要器官。肾、脾、肺功能失调,则内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导致精微下注,精气外泄,形成尿蛋白。因此,国内学者多从“肾、脾、肺、湿热、瘀血”分别论治慢性肾病尿蛋白。

参考文献

[1]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第1版)[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2] 许陵冬.王钢治疗慢性肾病中药配伍方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9-30.

[3] 杨爱国.郑平东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368-369.

[4] 金劲松.邵朝弟教授治疗蛋白尿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501-502.

[5] 魏明刚,何玉华.叶传蕙教授诊治肾性蛋白尿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4-5.

[6] 冯天保.谢贵权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