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CT定向穿刺引流治疗颅内深部血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ct定向穿刺引流治疗颅内深部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58例颅内血肿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应用CT定向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评估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58例患者中,能够随意抽吸引流的有51例,血肿较为粘稠但可清除率大于一半的有4例,可清除在一半以下的有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3-135分钟,平均为60.45分钟,成活的患者有42例,死亡2例。结论对颅内血肿患者实行CT定向穿刺引流术的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安全可靠、简单精确,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深部血肿;CT引导;穿刺引流术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为常见、最为严重的一种继发性病变,主要是指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内的一定部位,并达到相当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受压从而引发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改变、锥体束征等,对于患者的危害较大,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深部血肿患者,对其应用CT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58例颅内血肿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在14-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女性28例,年龄在1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岁。所有患者的出血原因均是高血压脑出血,入院时保持清醒的有21例,嗜睡的有11例,浅昏迷的有14例,深昏迷的有12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行CT扫描,出血部位显示小脑半球的有19例,基底节区的有18例,颞顶枕叶的有21例,对患者实行CT技术扫描后对血肿量进行测量和计算,在40-81ml之间,平均为57.8ml。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应用CT定向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评估患者的诊断效果。
1.2方法选择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SX全身性CT扫描机,同时预备脑穿刺针和注射器各2套、颅椎、自制的合金刻度尺1件。对所有患者均实行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及备皮处理。根据CT设备的功能对穿刺距离及穿刺角度进行测量,同时据此选择穿刺点[2]。首先对患者实行局部消毒处理,铺无菌巾,并对患者实行局部麻醉,将头皮切开并将颅骨剥离暴露,应用颅椎进行钻孔处理,然后将穿刺针根据测定的角度和深度选择进针情况,大约达到血肿时停止进针,然后实行同一层面的CT轴位扫描,再根据CT图像确定穿刺针约到达血肿时停止进针,将针芯拔出,应用空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处理,并记录数量,当抽吸量达到血肿量三分之二时停止,然后再实行CT扫描,对患者血肿的清除情况及出血情况进行观察[3]。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58例患者中,能够随意抽吸引流的有51例,血肿较为黏稠但可清除率大于一半的有4例,可清除在一半以下的有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3-135分钟,平均为60.45分钟,成活的患者有42例,死亡2例。此种治疗方法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
3讨论
对于颅内雪中讴歌疾病的治疗,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治疗都会导致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而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颅内压升高由此而形成脑疝,因此,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应当迅速的降低患者颅内压,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患者主要采用CT定向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前的准备较为简单,而且术中操作时间较短,定位准确,对于患者的损害较小,同时还能够随时观察患者的血肿情况及是否再次出血情况,从而促进患者颅内压快速降低,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由此可见,临床上应用CT定向穿刺引流术对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吉勇,王光弟,马骥超,艾泉山,范鹿宁,刘洪起.CT定位微创穿刺引流加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首都医药,2011,45(05):65-66.
[2]周文光,姚一,江建东,张小斌.颅内血肿微创治疗的穿刺引流系统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2,84(04):97-98.
[3]袁俊,谷智明,翟卫东,钟建卫,王涛,孙永锋,代广辉,左云龙.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03):63-64.
[4]叶群林,田劲,余政.高血压脑出血CT定位微创穿刺碎吸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0,81(2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