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优质课应该优在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优质课应该优在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品德优质课评比作为一项常规活动,其标准应该是:教材处理要优;目标定位要优;教学活动要优;教师素质要优。

关键词:品德;优质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3-0019-04

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导向、激励、选拔等多项功能,正在被大家所认识和接受。我市小学品德学科的优质课评比,从1990年开始,每二年举行一次,已被纳入教学常规工作的行列之中。通过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不少青年教师从此热心于品德课的教学,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甚至成为一定范围内的名师,品德学科教学也得到学校的普遍重视。可以这么说,评优活动不仅是青年教师锻炼的平台和青年教师业务成长的必由之路,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品德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那么作为一项常规活动,优质课评比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体会是:

一、教材处理要优

评优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科和教师的发展与提高,所以从优质课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教材的导向作用,没有涉及具体品德教材内容的课不能评为品德优质课,这是前提。但作为优质课,如何运用教材也是需要有标准的,具体要体现在:

1.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要准确。

现行品德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空间较大,这虽有利于教师不受教材的羁绊而进行创新教学,但也给教师把握教材目标带来难度。如四下年级的《节日大观》(浙教版,以下同),内容涉及各国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而教材呈现为“地球村”“节日风采”“知识窗”三个板块,共16幅插图及简要的文字说明,显得形式活泼,空间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要准确。教师要从单元的层面来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因为这篇课文从属“共同生活的世界”单元,所以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节日大观”,应站在世界的高度,向学生讲述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起源,各种节日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从课题“节日大观”字面上来理解教学内容,把重点放在讲述中国的“节日大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建军节等,虽然距学生的生活较近,学生能够讲出许多节日活动中的体会,但同样是偏离目标,违背了教材编写本意的,因此不能成为优质课。

2.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要恰当。

现行品德教材的每篇课文,一般安排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这就涉及到每一个课时的划分与教材内容的处理问题。课时内容的划分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外延清晰。如前所述的《节日大观》,分为“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两课时教学较为恰当。又如五下年级的《悲愤的吼声》(浙教版),是以日本侵略者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向我们讲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屈辱与所进行的不屈抗争,根据教材内容的呈现则安排三课时为好:第一课时围绕南京大屠杀,重点讲屈辱;第二课时重点讲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第三课时则讲发展中的中日关系,认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的主流。如果要把这么多的内容浓缩为一课时,则显然难以讲深讲透。

教材内容处理的原则,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能学以致用;二是要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前所述的《节日大观》,虽然教材呈现的是一些最有影响、比较大的节日,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中国的春节、巴西和非洲土著人的狂欢节、澳大利亚的帆船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日本的男孩节,现代节日有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呈现的内容一个不落地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教学,来了解节日的起源和它的具体活动,也可选择教材外的一些节日作为补充材料进行教学,如某个学生或家长去了某个国家或民族地区,就可结合他们的节日来展开学习。总之,教材内容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有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目标定位要优

当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和筛选后,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现行品德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方法来编写。所以同一教学内容主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生活空间视野的扩大而程度有所加深,要求有所提高。如“我与家庭”单元主题,三、四、五年级分别是“我的家庭”、“温馨一家人”、“亲情树下我成长”,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品德课开设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来俯看每册教材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适度的目标。如“我与家庭”单元主题,三年级“我的家庭”是让学生画画体现家庭成员关系的“家庭树”来感知家庭的概念,说说家庭中有趣的故事来初步感受自己在家人的关怀下幸福地成长;四年级“温馨一家人”要求学生学会感恩,认识家庭成员彼此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来创造温馨的家庭;五年级“亲情树下我成长”则进一步提高要求,认识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建立民主型的现代家庭关系,在家庭的“亲情树”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教师只有在了解教材编写梯度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要求,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2.目标扣住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之一,而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照不同年级段学生的不同要求而精心编写、得到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通过,尽管教材呈现的某些具体内容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但教材所要表达的教学意图是正确而科学的。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与教材体现的教学意图相一致,不能想当然、随意地确定目标。如三年级《我来画棵家庭树》(浙教版),课文由绘制家庭树、智慧谷、评议角三大板块组成,但不管你对具体的课文内容怎样进行取舍,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称谓间的关系,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目的所在。

3.目标陈述要有可操作的动词。

由于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评价依据,所以教师提出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检测。这就涉及到一个目标的表述问题,要尽量用可操动的动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原浙江省教委制定的《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陈述有这样的要求:本课程的认知目标分认识、理解两级。“认识”(知道)指对已学知识(包括浅显的政治常识、基本的道德认识等)的初步识记,基本上能回答“是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理解”(懂得)指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并能初步运用学过的知识辨别是非;情感目标分愿意、乐意两级。“愿意”(接受)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接受所学的道德观念。“乐意”(热爱)指不仅在情感上乐于接受,而且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行为目标分学会、初步养成两级。“学会”(能)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一定的场合中,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纠正错误的行为。“初步养成”(做到)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场合中能较自觉地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

上述目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及相关的解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是教学活动指导的要求,也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我们认为在今天的品德课程中依然是有用的,当然有的要求还可再降低些。

三、教学活动要优

一堂好课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多的,在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处理与目标定位问题后,我们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品德优质课应体现在:

1.教学活动紧扣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当教学目标被确定之后,整个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一节课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都围绕课时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服务,且每个教学环节中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又都围绕环节子目标展开,为落实环节子目标服务,这样,一节课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教学目标链,教学活动也循着这条目标链有序地开展,如教师再能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生成目标”开展教学,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2.教学过程自然顺畅。

课堂教学过程的自然顺畅,是指在一节课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其间没有跳跃或断裂的痕迹,教学目标的达成能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如三年级《我家的故事》(浙教版)教学,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内容,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说图中的意思,而是直接让学生从介绍自己的家庭入手,说说自己家庭成员的职业以及因职业形成的生活习惯,讲一讲家庭成员中发生的一件事情来感受家庭的温馨,并且还让学生出示有关的实物,如父母用学生出生时的头发制成的“胎发笔”,父母希望孩子平平安安而挂在学生脖子上的“玉佩”等来叙说这些实物背后所蕴含着的父母对自己的深情。学生所讲述的这些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一件件小事所引发出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学生再次重温了家庭的温馨,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了解和热爱,也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课前也没有教师过多的刻意准备,而只是学生积极的自主参与,实话实说,但父母对子女们的那份爱意与厚望,却都已写在了学生们的脸上,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3.师生互动参与面广。

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达到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因此,优质课的实质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才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参与面。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学生才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可能,只有学生全面地参与,才能达到活动的目的,才能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收到满意的活动效果。另外,活动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积极参与。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这不仅能直接提升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4.媒体运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它的功能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转换为生动的图像与声音,全部再现于课堂,把抽象概念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知识。当然我们在认识媒体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它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所以,一是要求媒体运用的针对性要强,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要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服务,切忌为追求形式的多样而使用媒体;二是课堂教学中媒体运用的时间不宜太长,频数不能太高,因为较长时间使用同一媒体或过于频繁地使用媒体,将会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而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关注。

四、教师素质要优

一堂好课,不仅能给人以一种受教育之感,使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情感得到陶冶,认识得到提高,而且还给人以享受之感,使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这样的课,其实反映了执教者的优秀素质。如前所述的教材处理优、目标定位优、教学活动优实质都是教师素质优的表现,但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素质还表现在:

1.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是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并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大家都知道,一堂优秀的品德课,离不开有好的教学设计,但仅有好的教学设计也不等于就一定能上出一堂优秀的品德课。因为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临场调控与发挥,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汇聚学生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息,可能会映射出学生各种稚嫩的思想认识,需要教师去甄别、去指导,而这些信息与认识,有不少是教师课前难以预料的。这就对品德学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快的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能给予有力的指导,对学生收集到的大量社会信息理不出头绪,分不清是非好坏,无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信息,就会削弱甚至失去指导教育学生的作用,更无课的质量可言。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堂教学设计很一般的课,只要教师有较强的调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也会使人感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多多,效果很好。

2.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讲坛如舞台,教师像演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像演员那样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使学生乐于接受,以达成教学目标。它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情感的表达能力。一堂优秀的品德课,执教老师的情感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真情表达,恰到好处;情理交融,富有感召力。这不仅能给人以教育之感、享受之感,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教师要有情感。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当然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其次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的情感要让学生感觉到、体会到,以便于情感的迁移。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的情感还不十分稳定,依恋情感十分明显,他们把老师看成是可以充分信赖的人,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因此教师的情感流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情感的流露也必须是自然的而不是勉强凑合的;第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动情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所以在激情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整速度、内容和方法,以免发生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上的不协调、不同步现象。

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语言,主要是指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表达,准确、流畅、词汇丰富,富有感情,尤其对一些评价语、过渡语、小结语,教师更应进行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切忌随心所欲。因为一堂优秀的品德课,是少不了教师语言恰到好处的串联;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借助自己身体的姿态或手势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如点头表示认同,微笑表示赞许,伸出大拇指表示夸奖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口头语言表达的同时,辅以相应的体态语言,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媒体的操作运用能力。

当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被大家充分认识后,特别是“多媒体”在学校中得到基本普及后,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电教媒体的概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优质课的评比活动中,几乎是100%地得到应用。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有较强的媒体操作运用能力。具体要求一是课件的设计制作不仅内容上要紧扣目标,要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而且形式上也要美观漂亮,富有创意;二是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上要熟练,对课件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能及时有效处理。因为在优质课评比中,有不少本来应该是很优秀的课,由于教师在媒体操作上的问题而失之交臂,与优质课无缘。

以上是我们对品德优质课评比标准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是想通过对这些“标准”的阐述,使大家对此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同,从而使我们的评比活动更趋规范、更趋合理。同时也希望能引起有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这些“标准”的关注与重视,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与锤炼,上出更多的优质课,以实现评优活动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