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中医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中医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感染 中医病机 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随着胰岛素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曾经高死亡率的急性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目前慢性并发症和感染等却成为DM的主要死因,居DM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近年来有报道,糖尿病并发感染(DMI)的发病率为33.66%~90.50%[3],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现代医学认为这与DM患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障碍、血管神经病变、菌群失调、遗传因素等有关[4]。DM和DMI两者互相影响,从而加重了病情,导致高死亡率的发生。因此,明确DMI的中医发病机制,对有效降低DMI的高发生率及高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因病机

由于DMI的发病部位不同,其所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各异,故发病机制也不同。

1.1 皮肤感染:DM并发的皮肤感染,属中医学“痈疽”、“疮”、“癣”等范畴,其病机是正气亏虚,湿、热、毒、瘀之邪停留肌肤,阻滞脉络而致。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儒门事亲•刘河间先生三消论》曰:“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王学军等[5]认为本病由于消渴日久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血不行,营卫不利,内热留滞,故成痈疽。海志刚[6]认为是热毒炽盛,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肉腐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阙华发等[7]认为消渴并发有头疽,多系正气内虚,不能托毒外泄,邪毒内侵,湿热火毒炽盛,气血瘀滞而发。唐汉钧认为“腐”、“瘀”、“虚”是慢性皮肤溃疡的基本病机。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又湿性下趋,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积聚不散,化热熏蒸肌肤,发于表为湿热毒象[8]。

1.2 呼吸系统感染:DM并发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机主要是肺卫虚弱,外邪犯肺,痰热、血瘀壅结于肺,宣降失司。郝爱真等[9]认为本病属“风温”、“咳喘”等范畴,多系正气虚弱,风温侵犯肺卫;或因消渴病阴虚燥热之体,感受风寒之邪,从阳化热,邪热蕴肺而发,其病位主要在肺,病性多属热证。邹爱萍等[10]认为DM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感受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1.3 泌尿系统感染:丁学屏认为本病多系消渴日久,气津两伤;或过食肥甘,致湿热下注;或外感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或经久烦劳,肾阴暗耗,相火偏盛,湿热蕴结下焦而致。对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尿路感染则系久病肝肾精血亏耗,奇经失养,八脉交伤所致[11]。龚丽娟认为本病之病机,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慢性期多属湿热伤肾,肾虚邪留,虚实夹杂[12]。黄凌等[13]认为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脾肾亏虚,湿热毒邪内侵所致。且久病入络,脉络不畅,气血瘀滞,而出现虚实夹杂诸证。辛兆珍等[14]指出本病多系湿热瘀血痰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韩毅敏[15]认为合并慢性尿路感染是因为阴虚燥热之体,复感湿热之邪侵犯。

1.4 足部感染:尹德海[16]认为本病之病机系久病消渴,耗伤气阴,甚而阴损及阳,阳气不能温煦四末,阳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阴虚燥热,灼津血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复因外伤、毒邪侵入,导致肢端红肿溃烂,甚则变黑坏死。侯江婷等[17]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两伤,损及阴阳;瘀血阻滞,脉络痹阻;湿浊下注,热毒蕴结所致。阙华发等[18]认为消渴者其脏腑功能失调,肝肾之气渐衰,且阴虚之体,水亏火炽,火毒炽盛,热灼营血,瘀血阻滞;其又多喜食膏粱厚味,而致湿浊内生,湿热互结,复因感受外邪及外伤等诱因,发为坏疽、溃疡。

1.5 肝胆感染:王玺坤等[19]认为本病多因消渴日久,燥热耗气伤阴,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肝失疏泄和胆失升清通降而致。刘万权等[20]认为DM并发胆囊炎的病机,其本在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其标为挟湿热、气滞、热毒盛、脾虚胃气上逆及胆石等。沙风云等[21]认为DM并发胆囊炎多系湿热、气滞、血瘀、火炽、阴虚、气虚,导致胆腑气机通降失常。卢言平等[22]认为本病系肝胆失于疏泄,郁而化火而伤阴,而致阴虚、燥热、血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影响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

2 实验研究

中医学对DMI机制的实验研究甚少,现代医学目前普遍认为主要与DM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和免疫学相关的实验研究较多。孙明谨等[23]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型糖尿病(T2DM)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参数(CD3、CD4、CD4/CD8、B细胞、NK细胞),并与T2DM不伴感染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显示:T2DM感染和不感染患者CD3、CD4、CD4/CD8、B细胞、NK细胞均显著降低,表明T2DM无论是否伴有感染,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已下降。李蕾等[2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2DM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6、CD56、HLA-2DR、CD3、CD19。结果显示:T2DM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余峰彬等[25]认为高血糖抑制T细胞的信号传导出现异常,而出现免疫细胞功能紊乱。章晓联[26]则认为糖基化过度,会遮住mIg的抗原结合位点,影响与抗原的结合,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也影响B细胞与T细胞间相互作用。

3 临床研究

3.1 流行病学研究:现代医学对DMI作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对认识DMI的严重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杨杰等[3]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0年间1698名DMI患者发病率、好发部位、病原菌谱、感染危险因素等临床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近10年DM患者合并感染、合并肺结核、合并泌尿系感染发病率逐渐增高;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张巧慧等[27]对山西省人民医院1991~2005年各科住院患者中DM患者的死亡原因以及急慢性并发症的情况等进行调查,得出结论:DM死亡的患者中肺部感染占54.3%,泌尿系统感染占13.5%,且病死率与DM病程、年龄呈正相关。唐光敏等[2]利用病案查询系统对1996~2004年间住院DM患者进行检索,并对DM患者的病死率、死亡原因、死因构成比与既往或国内外同期报道相比较。结果显示:1996~2004年间该医院DM患者病死率中,感染占15%,是DM死因的第二位因素。

3.2 辨证研究:由于DMI发病部位的多样性、患者DM的不同阶段,因此中医辨证的侧重点也多样化。目前主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期、分阶段、分部位及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

3.2.1 皮肤感染:对DM并发皮肤感染,主要是通过分期、分阶段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如戚克勤等[28]将DM皮肤化脓性感染分成两期,即感染初期:症见发热,口舌干燥,局部红肿。舌红、苔黄,脉数。痈肿溃破期:疮痈日久,脓毒已排出,疮面较大,久不愈合,伴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等。张凯[29]将其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热毒蕴结,中期热毒酿脓,末期脓邪已去,正气虚弱。姜楠[30]则分为初期属热毒内盛,阴虚燥热,脉络瘀阻;中期属郁热内结,气血壅滞;后期属络脉瘀阻,正气虚弱,阴血亏耗。

3.2.2 呼吸系统感染:袁效涵等[31]将老年DM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辨证分为热在肺卫型、痰热壅肺型、热陷心包型、阴竭阳脱型及气阴两伤、邪热稽留型。吕仁和[32]将DM并发呼吸道感染,分期辨证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孙燕芝等[33]将DM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中医辨证分成肺肾阴虚型、肺脾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3.2.3 泌尿系感染:龚丽娟将DM并发尿路感染分为膀胱湿热证、阴虚湿热证、脾肾两虚证[12]。严姚英等[34]根据DM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湿热蕴结膀胱型、燥屎内结大肠型、阴虚燥热型、气阴二亏兼湿热下注型。王夏叶等[35]则分为膀胱湿热型、肝胆湿热型、肾阴亏虚型、脾肾阳虚型。

3.2.4 足部感染:唐汉钧主张诊疗时必须结合局部及全身证候,分期论治,将DM足分为:急性进展期(湿热毒盛型)、急性缓解期(湿毒瘀滞型)、恢复期(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型)[36]。阙华发等[7]在分期论治基础上,将扶正活血贯穿治疗本病的始终。分为急性发作期(湿热毒盛证)、好转缓解期(湿滞络瘀证)、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尹德海[16]则分为血瘀阻络型、阳虚阴寒型、瘀毒阻络型、湿热阻滞型、热毒炽盛型、气血不足余邪未清型。并且认为中医辨证应重视局部辨证,兼顾全身辨证。局部辨证主要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和溃疡的情况来综合分析。将其分为实和虚,实者多为湿热下注所致,虚者则是阴虚所致。

3.2.5 肝胆感染:南征等[37]将DM并发胆道系统感染者分为肝胆气郁型、肝胆湿热型、脾虚肝郁型、肝阴不足型。沙风云等[21]将本病分为肝胆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肝胆火炽型、脾虚肝郁型、肝阴亏虚型。

4 结语和展望

DMI病机与DM所处的阶段和部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人或强调“正气亏虚”(包括气虚、阴虚、阳虚),或强调“湿邪”,或重视“热毒”,或重视“瘀血”,或重视“痰凝”等。但有两点认识是共同的:一是消渴日久,迁延不愈,正气亏虚,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外邪乘虚而入,影响感染部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导致此部位DMI的发生;二是消渴日久,阴虚燥热,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内热”、“内湿”、“痰”、“瘀”等病理产物蕴结在感染部位所属的脏腑,导致此部位DMI的发生。现代医学对DMI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普遍认为与DM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如T细胞、B细胞、NK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而中医药虽然在DMI治疗中一直显示出卓著的疗效,但是对中医药是如何作用于DM患者免疫系统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应该大规模进行对中医药作用于DM患者后免疫功能变化机制的实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DMI的中医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5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71.

[2]唐光敏,余叶蓉,王艳丽.华西医院1996-2004年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及死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10):598-599.

[3]杨杰,亓文波.1698例糖尿病患者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29-631.

[4]斯崇文,贾辅忠,李家泰.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1339-1344.

[5]王学军,贾丽梅.内外合治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6):376-377.

[6]海志刚.清热解毒法治疗糖尿病并发重症大痈48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9):1581.

[7]阙华发,唐汉钧,邢捷.扶正托毒清热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有头疽62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0):1065-1067.

[8]顾宏平.唐汉钧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9):662-664.

[9]郝爱真,王发渭,邸玉鹏.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论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38-540.

[10]邹爱萍,林宏.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43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1):1553-1554.

[11]陆灏,徐佩英,陶枫.丁学屏从奇经论治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22-23.

[12]戴云.龚丽娟治疗尿路感染经验[J].光明中医,2007,22(2):30-31.

[13]黄凌,张素梅,黄强.补肾清淋饮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100例[J].河南中医,2005,25(10):49.

[14]辛兆珍,王岩,王丽.通淋祛瘀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6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6):347.

[15]韩毅敏.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尿路感染3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2):770.

[16]尹德海.糖尿病足与消渴兼证“脱疽”及其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6):9-11.

[17]侯江婷,陆小娜,梅海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43-645.

[18]阙华发,唐汉钧,向寰宇,等.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30-32.

[19]王玺坤,崔学教,李玉英.急性胆道感染并存糖尿病的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处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82-83.

[20]刘万权,姜苗.益气养阴活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胆囊炎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0.

[21]沙风云,李军.糖尿病并发胆囊炎辨证施治[J].黑龙江中医药,2003(4):30-31.

[22]卢言平,赵霞,李玉美.疏肝利胆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胆囊炎4l例[J].四川中医,2000,18(11):32-33.

[23]孙明谨,陈世清,李雪锋,等.2型糖尿病伴感染患者细胞免疫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97-98.

[24]李蕾,马杉,薛元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5):5962-5963.

[25]余峰彬,于红.代谢综合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天津医药,2005,33(7):470-471.

[26]章晓联.蛋白糖基化与免疫[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4):290-291.

[27]张巧慧,柳洁,张卓伟等.山西省人民医院1991-2005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死因回顾性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668-669.

[28]戚克勤,李典师,吴光远.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30例综合治疗[J].中医药学报,1999,(1):25-26.

[29]张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皮肤感染[J].中国厂矿医学,2004,17(1):57-58.

[30]姜楠.糖尿病皮肤化脓性感染与兼证“疖、痈”及其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6):14-15.

[31]袁效涵,张关亭,徐立然.5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医研究,2004,17(4):20-21.

[32]王世东,黄允瑜,肖永华.吕仁和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治疗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7):36-37.

[33]孙燕芝,蒋小玲,刘钦.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J].深圳医学,1995(1):15-16.

[34]严姚英,何建平.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4):14-16.

[35]王夏叶,张尊敬.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尿路感染55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9,2(44):131-132.

[36]程亦勤.唐汉钧治疗重症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9,3(2):96-97.

[37]南征,高彦彬,钱秋海.糖尿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7-358.

收稿日期 200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