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弱校”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弱校”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13日中午,王青(化名)的母亲接到了一个令她欣喜万分的电话。打电话人声称,她代表本市一所知名中学邀请王青去该校读初中,并承诺免交跨区费,其他费用与学区内学生一样。此后一周内,王青的父母又分别接到另两所知名中学的同样的邀请电话。

今年9月,王青将升入初中。看看周围其他家长因为孩子择校的事整天忙碌和发愁,王青的父母感到极为骄傲:小学6年,每学期考试成绩,王青都保持在全年级前3名内,学校的文体活动少不了她,光各种获奖证书就有一大摞,自治区级一、二、三等奖她都获得过。

直到现在王青的父母也不清楚这几所学校是怎么知道他们家电话的,据他们估计,可能是王青所在学校给的。

毕业考未了 择校择生已开锣

乌市小学毕业考试统一时间在6月中旬。五一长假刚过,各小学的毕业生尚坐在课堂中,针对各小学优秀生的争夺战已在各初中名校间展开,最明显的迹象莫过于自5月中旬开始,这些名校纷纷开始了“小升初”的招生,各校的尖子生在短短几天内就会接到数个学校的邀请电话以及不收跨区费的承诺。

记者经过数天的调查得知,乌市师生最为向往的两所初级中学,今年都提高了报名门槛:凡学区外学生,只有获得自治区级或国家级奖项的才有资格报名,收费在1万元以上(3年);略次于这两校的数所中学也已公布了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

与此同时,更多的家长开始疲于奔命,踏上了为孩子选择理想学校的征途。

忙于替孩子择校的家长可以说无一例外地都已经把乌鲁木齐市几家教学质量数得上的中学都跑遍了,为孩子在有资格报名的学校全都报了名,就准备着到时带着孩子去各个名校“赶场”考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方设法也要让孩子上教学质量有保证、学习氛围好、管理严格的学校。

一位姓郭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实际上已保送上所在学区一所中学的尖子班,那所中学的师资力量也不弱,但大环境不太好,普通班学生中的小混混不少,学生早恋的现象较多,学习氛围根本无法和好学校比。孩子上那所学校他心里不太放心。与郭先生持同样观点的学生家长大有人在。

“只要孩子能上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前途,家长多付出点精力,多花点钱也值。”一位家长说。

学校间对优秀生源激烈的争夺,家长想为孩子选所理想学校读书的迫切,不由得让这些学生家长大为感叹:想进个好学校,孩子的成绩是块“敲门砖”,家长的财力也得跟得上呀。

名校 人心所向群英荟萃

5月20日,听到乌鲁木齐市某初中名校“小升初”开始招生,高兵(化名)一大早就带着孩子的资料等在该校门口了。在学校大门打开之前,已挤满了来自乌鲁木齐以及附近各区县、和高兵有着同样目的的家长,他们几人一群相互交流着今年乌市几所初中名校的报名条件、收费情况和考试时间。

这种“盛况”在其他几所名校招生时同样上演过。

高兵是乌鲁木齐县安宁渠镇人,1997年来到乌市从推着板车叫卖水果,发展到现在已拥有几家水果鲜花专卖店,因为忙生意,高兵的儿子一直在安宁渠由他的父母带着。通过做生意,高兵结识了不少乌市有文化的人,从而改变了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为了孩子将来能上乌市最好的中学,高兵3年前给孩子买了乌市户口,一年前在乌市某初中名校的学区范围内花十几万元买了套70多平米的二手房。就高兵所知,在他现在居住的小区内买房的,50%以上都是为了孩子;在该校附近租房的有80%是陪读。

这是该校分校招生的第一天。一直到中午下班,记者看到,前来咨询、填表的家长络绎不绝,填好了的招生报名表、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已摞成厚厚的两沓。

记者通过向招生老师咨询得知,该校校本部今年初一计划招8个班,生源均为学区内的,这些学生的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与一所私立学校合办的分校计划招6个班,每个班56人,生源均为学区外的且在小学期间获过自治区级一、二、三等奖的。其中,一等奖获得者初中三年学习期间每学期只需交跨区费900元,其它费用按国家规定执行;二、三等奖获得者三年要交15000元,且一次清。这15000元内包含有900元跨区费、上机费和学杂费这三项,书本费、伙食费等其它费用自理。看来,该分校招生门槛不低,不是谁想上就能上得了的。

记者看到,招生老师手里拿着数份区属各小学不同名目的参赛成绩和获奖名单,以此审验家长提供的获奖证书。这些名单从何而来?

一位小学老师认为,差不多所有比赛都是由市教研中心组织,因此每次赛后,参赛学校都可以从市教研中心拿到一份参赛名单和获奖名单。

小华(化名)是该校初三的一名学生,说起这所学校,小华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用她的话说,学校老师(除新老师外)的业务能力特棒,学习环境特好,班主任老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教学设施比其他学校好,课外活动比其他学校丰富。这都是她和自己亲戚家的几个外校的同龄孩子对比得出的。

一位名校老师认为,升学率高低是学校能否被社会认可的主要因素,但口碑效应也不可小视。升学率高、学习氛围浓厚、各方面都较出色的学校在得到学生认可后,由学生辐射到学生家长,通过口口相传,再辐射到整个社会,获得较高社会认知度后,学校才会受学生家长追捧,学校生源的质量才会越来越好;学校老师在社会上才会受人尊重,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才有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业务水平上;学校也就有更大的能力定期把老师派至国内外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吸纳外来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弱校 人心涣散前途未卜

5月17日,乌市某报纸登出一篇有关呼唤教育公正的文章。其中写道:“某区属中学2004年按区划分来的初一新生有300多人,预计可开6个班,可等到提学籍卡时才发现有150多名新生的学籍卡神奇失踪,原来都是被某些‘名校’提前抽走了。该校做过统计:凡是在小学各项竞赛中的获奖学生,以及在小学担任过班干部、课代表的学生都被人一网打尽。等到开学报到时,只有90多人,剩余的人奔走于各校参加入学考试,等到开学一星期后,又陆续来了30多人,勉强开了3个班。”

该文中提到的某中学在乌市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差校”。记者在去该校的路上看到,这所招不够学生的学校四周被各单位家属区、新开发的住宅小区所包围。

该校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小学部去年有4个班的毕业生近200人,到9月份开学时,来该校中学部报名的只有四左十人,而且大多学生素质较差。毕业考试中两门(语文、数学)都及格的学生,按3个班平均分配,每个斑只有七八个,但真正前来报名上课的,最后每个班只有一名,其余的学生或者是一门不及格的,或者是两门都不及格。

即便这样,为了稳固即有生源,表明来本校上学的学生不算少,在“小升初”分班考试时,虚拟了数个考场。当时实际参加入学考试的只有85人,虚拟了45人,按130人编了5个考场。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校小学部的尖子生是被某些‘名校’直接打电话邀走的,而且是以保证不收取额外费用为前提条件的,更多的学生是被人电话通知勃口其它一些学校的入学考试招走的。到最后,属于学校提来的150多张学籍卡中的近60名学生,连学籍卡也不要就变成黄鹤一去不返了。”该校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学籍卡可以说是学生的身份证明,拥有学籍卡,表明一名学生已在教育局注册了学籍,当该学生毕业时,教育局根据其是否有学籍卡核发毕业证。但教育局往往根据这名学生最终毕业学校的学籍卡核发毕业征。这就意味着,学籍卡对学生实际没有任何约束能力。私自转学的学生即使放弃了原来学校的学籍卡,也可在新的学校重新获得一张学籍卡。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名校直接挖走各小学尖子生的现象曾被不少家长提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曾接到过邀请孩子参加考试的电话,当然,这些学校较之名校要略次些。据这些家长反映,学校间互挖墙脚的做法每学期都。在进行着。

这些学校是如何掌握各小学尖子生、优秀生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的?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市场化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学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争取到更多的优秀学生,就意味着谁拥有较高的升学率,较高的社会认知度,丰厚的经济利益。他分析大致有3种可能:

一是由名校某些老师通过在“差校”工作的大学同学或其他关系弄到;二是由名校老师到各小学暗访得来;三是区教育局为了将本区内的名校培养成市级甚至自治区级的重点中学,有意而为之的。

多位在“差校”任教的老师认为,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但强者利用非正常手段对弱者进行“掠夺”,让他们感到寒心。“差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培养一个好学生,“差校”老师要付出出名校老师多得多的心血和精力,结果呢,却常常是培养出一个被挖走一个。就好像是农民辛苦了一季,丰收在望时劳动成果却被别人偷割,一腔心血付之东流。对老师的积极性打击很大。更多的学生是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混日子的。

记者又走访了另两所“差校”,景况甚至不如这所学校。

记者到达另一所学校时,正是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上课时间。

在刺眼的阳光下,一大群半大男孩子自发举行的篮球赛正激烈地进行着。这不是体育课,这群男孩来自该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上午的最后两节课他们都没去上,这在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其中球技颇高的一个着黄衣白裤的高个子男生名叫易阳,也是该校的逃学大王。

易阳自从分到这所“差校”念初一以来,就不断和家长闹别扭,认为是家长没本事。他的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关系,在初二开学时终于将易阳转到一所好一些的学校,易阳决心在新的学校好好学习。上课后,易阳切实感到了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尽管很努力,排名始终处于班级的中下游,一个学期后,年级里再没有一个班愿意接收他,他只好又回到了原校。但在原校想学习的人太少了,原来的哥们总拉着他逃课打篮球,任凭老师磨破了嘴皮子,易阳始终觉得回到原校就等于什么前途也没了,再学也没用,上学期努力学习的劲头从他回到原校这天起就彻底消失了。

弱校 恶性循环何时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些大家已熟视无睹的现象,正是这些未受到关注的现象使“差校”一步步陷入窘境,走向恶性循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没有一个在本校上中学的。对学校首先失去信心的是传承学校命脉的教职员工。

这些学校都有一类叫老师头疼不已的学生。在课堂上既不听课,也不老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肆意破坏课堂纪律,和老师对着干,还时时强调他有受教育的权力。每到开家长会,直到结束,连一半的家长都到不齐,更别说平时能主动与老师沟通了,开家长会的效果就如沙中建塔;老师拿的都是“死”工资,没有什么福利,出了校门都不好意思提自己是该校的老师;老师的感觉就是一个“累”字,用“身心俱疲”来形容每天的工作状况一点不为过。

学生基础差、不爱学习、家长不配合,几乎每堂课时的1/3要用于维持课堂纪律,付出多于名校老师百倍的心血也换不来名校的成绩;总和差生打交道,一半精力得放在对差生的说服教育上,真正能投入到教学上的精力有限,极大影响了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年轻老师尤其为此忧心忡忡:同一年师范毕业的同学,因为所处教学环境不同、培训机会不同,几年后,业务能力、收入水平、社会认知度的差距明显拉大;老师的岗位编制是由学生的名额来定的,如果学生过少,老师就有下岗的可能。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的老师最担心的莫过于下岗。年轻、有能力的老师则想尽办法往好学校“眺”,能真正静下心来钻研业务的老师不多;碰到区属中学统一活动时,“差校”学生在其它学校学生面前大多低着头,个别人则举止反常,大声吆喝,引人注意。

学生的这些表现都表明他们极度自卑的心理。有些学生因为年龄相近的堂(表)兄(妹)上的学校比自己好,就主动和这些亲戚疏远,尽量不来往;每学期结束后,学习好的学生大多考走了,从“好学校”淘汰下来的又回到了原校,这些学生往往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更加肆无忌惮。“差校”事实上已成为好学校的基地:为其培养可供选择的优秀生,回收其淘汰的差生、问题生。

针对上述现状,记者请有关部门的人士谈谈他们的看法,问他们将有何作为时,没想到他们的口径异乎寻常的统一:“目前在乌鲁木齐市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一位中学老师认为,凡事都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办不好,有历史、社会以及家庭的原因,但也不能光从外界找客观原因,也要认真总结一下自身在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学校由差变好的例子在全国也不是没有,就是本市的名校中,有的在若干年前也还是普通中学,人家为什么就能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来?归根到底还应该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办学理念、责任心等方方面面来找原因、找差距。

一位不愿具名的新疆教育界人士对此既无奈又担忧:如果把差生、问题学生都集中到一所学校,会造成严重后果。最终结果就是学校办不下去,到那时,教职工的就业问题就会成为社会负担。一批批差生和问题学生在没有学校接收的情况下,只能放逐到社会上任其发展,到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该由谁买单解决呢?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从长远着眼,应以行政的强制手段有所作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差别不算大,如果能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学生择校、学校择生的问题,使各个学校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就是对孩子的未来、对社会负责任的做法。

他说,择校择生问题全国都有,针对这个问题,2004年12月19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区域教育内部的均衡发展,首先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利于解决“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