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Q&A:原直久 以父之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Q&A:原直久 以父之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富堂》:作为日本摄影师,您却历40年之久,拍摄法国巴黎的影像,这是为什么?

原直久:我与欧洲结缘是在大学毕业第二年的1971年的夏天,那时我首次作为摄影助手带着8×10厘米的摄影设备,开始了为期三个月,行程长达20000公里的摄影旅程,第一站到达的就是巴黎。我的父亲也曾经画过一些关于巴黎的画,不知我是否受其影响,在此之前他一直对巴黎的街道有一种特别的憧憬。我创作的动机一部分来自父亲,另一部分则是归功于学生时代阅读的贝伦尼斯·阿博特的作品。

当然,我还有一部分作品以日本千叶县的海、海岸,以及欧洲、亚洲,尤其是韩国,以及中国的上海、北京为拍摄主体。而此次在爱普生展出的作品,主要从欧洲系列中抽选出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的部分作品进行展出。

《财富堂》:我们注意到,您的作品大多以自然与都市的协调关系为表达重点,这是怎样的一种创作冲动呢?

原直久:你注意到我的创作冲动,确实!这股冲动与我学生时代看到戈登·帕克斯(Gordon Parks)在1964年4月10日发行的《生活杂志》(LIFE)上的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肖像有关,这位美国作家所著的《流动的盛宴》(A Moveable Feast),又是我取材欧洲的初衷。

我的作品一直是以自然与都市的关系为主题,追求我个人的风景概念。近年来,由于银盐照片的制作方式发生危机,促使我开始追求复古的铂金印相法制作照片,力争在发挥表现力、色调的美感、远近感的描绘等体现8×10厘米大型相机优势的同时,探寻铂金照片这种古典印相技法与数字负片结合的可能性,致力于发挥高贵、简约而又极尽完美的黑白照片的拍摄效果。

时间的遗产

和许多摄影爱好者一样,现任日本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原直久也是一个街拍达人。不过,与众不同的是,他一如摄影术诞生初期的那些家伙一样,喜欢十年如一日地扛着8×10厘米底片的相机,游走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与其他欧洲的城市。从这身摄影行头上,有时候人们很有可能觉得这是一位魔术师。事实上,摄影术发明之初,在“黑幕”后边“暗箱操作”的摄影师,确实是富有魔力的。

原直久拍摄的主题、风格、视点、表现手法排除了刻意的修饰,还原了拍摄物品本身的意境。本次展览结合爱普生卓越的“艺术微喷工艺”以及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超光滑美术纸,巨幅尺寸的作品令人感受到与被摄体鲜活的等距离的对话。而眼前的这14幅作品,拍摄年月大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系由底片制作而成。

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任教的金鹤是原直久的学生。金鹤在1989年考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系,认识了原直久老师。“当初也没有感到原直久老师有多么了不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亲切和蔼、喜欢讲笑话的老师。每当去听原直久老师的摄影基础课时,总让我着急为难的是——他上课没有讲义、教科书,讲课的内容天南地北,笔记不知从何着手。起初听课忙于奔命,久而久之习惯了原直久老师的授课方法后,他让我明白了‘摄影是用身体把它记住的,而不是用脑子去记住它。’”金鹤如此说。

早在1971年原直久刚从日本大学摄影系毕业,作为摄影助手第一次到访了法国巴黎,直到现在,原直久数十年如一日执著地使用8×10相机游走于巴黎与欧洲其他城市中,拍摄了1万多张8×10黑白底片,他精心制作的高品质的黑白照片以及铂金照片在日本、韩国、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了20多次个人摄影展。

其实,在学生时代,原直久就受画家父亲的影响,对巴黎产生了浓郁的向往。原直久的大学时代,正逢1966至1969年,是日本国内大学纷争时期,学生运动此起彼伏。这一时期,原直久度过了不安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毕业前后一年,当时日本摄影深受欧美影响,流行使用135单反相机,刻意使影像产生抖动。甚至于追求这样一种粗糙的效果——摄影作品“没有粗颗粒就简直不能称作是作品”。

在这样一个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的阶段,原直久却在追求如何使自己的摄影作品回归摄影原点。他从斯蒂格里茨、韦斯顿、亚当斯精致的黑白摄影作品中寻找答案。果然,大画幅相机是有魔力的,所谓相机的高描写力,作品丰富的表现力,让原直久更自如地将日常的被摄体用心地记录下来。正如日本著名摄影评论家泽本德美对原直久如此评价:“8×10高画质影像,理所当然能够清晰地记录墙壁中的裂缝,石板的裂纹以及建筑中有人住的气息。在原直久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与被摄体进行对等距离的对话。”

在金鹤的学生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观了原直久家里的暗房,在暗房里挂着一幅“现代摄影之父”斯蒂格里茨的肖像。原直久说:“他每时每刻都在检查我的作品!” 也许,如此40年如一日的检视,才成就了原直久《时间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