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干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夜间发生低血糖由于患者处在入睡状态,早期低血糖症状不易察觉,易发生严重低血糖,如不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会导致低血糖昏迷乃至猝死,本文综述了夜间低血糖是由于药物、年龄、饮食、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办法。即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方位管理,促使人群行为发生改变,实现血糖控制达标,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实现对患者疾病的积极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原因;护理

近年来,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糖尿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效控制血糖已引起广泛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可能发生低血糖。低血糖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反复发作或历时较久可导致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还可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远比高血糖要危险,持久严重的低血糖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导致昏迷,且发展速度极为迅猛,这多是糖尿病患者猝死的重要诱因。

1 产生夜间低血糖的相关原因

1.1药物因素

绝大部分(89.9%)的低血糖反应由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引起,其次是胰岛素[1]。二甲双胍与格列齐特联合应用容易发生低血糖[2]。当过量使用降糖药或药物相互作用出现原发性或药源性的低血糖风险急剧升高。患高血压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机会可能增加,在某些患者可导致严重低血糖。

1.2年龄因素

高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3]。原因可能是:年龄增大,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反应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水平降低,低血糖防御性反馈调节机制减弱,导致低血糖不易纠正;②机体肝肾功能减退,降糖药物排泄缓慢,在体内蓄积而引起低血糖。③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容易引起严重低血糖。老年2型糖尿病伴脑萎缩患者,因其有中枢神经的损害,对低血糖的反应弱,易直接进入昏迷状态。

1.3饮食因素

进食不规律, 如采取饥饿疗法、胃肠炎等均可使外源性葡萄糖摄入不足,满足不了机体的能量需求而引起低血糖反应。如果睡前血糖

1.4 伴有慢性疾病

患者由于肾脏对胰岛素等降糖药的分解代谢障碍和消除减慢,引起降糖药物的蓄积和过量。合并肝、肾、内分泌疾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因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作用减弱及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半衰期延长,易发生低血糖症。

1.5私自加量、随意换药

偶有漏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会自以为是的在下一次服药时候双倍服用药物。或在血糖控制不满意,未在咨询医生的情况下随意换药或加大药物剂量,可导致夜间低血糖现象的发生。

2 降低夜间低血糖的护理对策

2.1 饮食干预

合理分配每餐热量,每天至少三餐,用餐时间、食量相对固定,饮食量和药量保持平衡。胰岛素注射患者要特别按时进餐,按时吃晚饭及在晚睡前少量加餐,饮食结构宜适当提高蛋白、脂肪含量,减少糖量,建议胰岛素治疗病人身边随时放有糖果或葡萄糖片。李俊琦[5]研究认为当睡前血糖≤6.7mmol/L时,应科学加餐,选择升糖缓慢且持久的低升糖指数食物(含15克碳水化合物如:燕麦、大麦、谷物、大豆、小扁豆、豆类、裸麦粗(粗黑麦)面包、苹果、柑橘、牛奶、酸奶等),切勿选择口服葡萄糖、含糖饮料等升糖快,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高升糖指数食物。

2.2 药物干预

加强降糖药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药物种类、剂量、作用时间, 不良反应、服用方法等,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漏服、误服,如漏服后不可在下一次补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糖变化, 逐步调整至合适的剂量。注射前应了解患者的食欲情况,饮食准备情况,是否按时进食,注射后要检查患者的进食情况。

2.3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自我血糖监测是进行糖尿病管理的有效工具,是综合治疗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地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对多次发生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更要长期坚持严格监测。睡前血糖波动在6.7-11.1mmol/L为宜[5]。指导患者记录血糖监测结果和饮食日记, 并在就诊时将血糖监测结果和饮食日记带给医护人员,为医生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4 心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饮食习惯改变,终生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带来的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病情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多种情绪的低落对糖尿病治疗效果会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医护人员的优势,使患者在就诊、治疗、健康教育和疾病的管理过程中获得糖尿病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糖尿病患者对综合治疗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增加其自信心,树立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信心。有利于减轻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应该加强患者的家庭支持,家属在生活中的关心与安慰,饮食、运动、治疗的督促,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轻其心理痛苦。

2.5 患者周围人群的参与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主动参与治疗过程,能提高患者康复积极性,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让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不仅使家属掌握饮食治疗知识,还要掌握运动方法、血糖的监测技术、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等糖尿病基础知识,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6]。充分发挥家属的正性作用,主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家庭成员若对患者疾病漠不关心,不能给予患者心理、行为、经济支持,都会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研究显示:实施家属同步教育后6个月,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自觉性,对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7]。

3 小结

综上所述,夜间低血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通过饮食、用药、心理、血糖监测管理等方面认知的提高,促使人群朝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遵医行为,进而实现血糖控制达标,从而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在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美华,马满玲.1861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2,10(5):284-287.

[2] 柯俊,汤文璐.2006-2010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11(6):351-356.

[3] 邱芙蓉,邱雪梅.91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临床护理杂志,2009,8(4):38-39.

[4] 许丽娟,李焱,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后2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及其与睡前血糖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1):39-41.

[5] 李俊琦.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2012,10.

[6] 谭晓雪.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与疾病控制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8,27,(4)36.

[7] 张瑞芹,李文景.实施家属同步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血糖的影[J].CGP,2010,6,(6C):2045-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