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种生物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种生物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测定5种生物农药对预蛹期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和成蜂的毒力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预蛹期赤眼蜂对这些生物农药的敏感性较成蜂低,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预蛹期赤眼蜂的毒力最小,安全系数最高。其他试剂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参碱、百部·川楝·苦参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核·苏云菌。建议在使用赤眼蜂寄生卵卡时,在出蜂前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

关键词:生物农药;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毒力测定;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S476;Q9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76-03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已知可寄生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广翅目等40科98属220多种昆虫的卵,生产上常用以防治亚洲玉米螟、麦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苹果卷叶蛾、烟青虫等64种农业和林业害虫[1,2]。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i)等在国内外已实现商品化生产[3],利用赤眼蜂控制害虫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寄生昆虫生防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防效难以均衡[4],如果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组合使用,可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药效和天敌的捕食或寄生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控制害虫种群数量[5]。化学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报道较多[6-9],但生物农药相关研究报道较少[10,11]。虽然生物农药对天敌毒性较低,但仍有一定伤害,有必要进行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为生物农药与害虫天敌的联合应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测定5种生物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赤眼蜂与生物农药在生产上的配合使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蜂种 松毛虫赤眼蜂由吉林省新天地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米蛾卵为寄主。

1.1.2 供试药剂 ①1.2%百部·川楝·苦参碱微乳剂(百部·川楝·苦参碱),海南侨华农药厂生产;②0.3%苦参碱水剂(苦参碱),石家庄植物农药研究所生产; ③棉核(1 000万PIB/mL)·苏云菌(2 000 IU/μL)悬浮剂(棉核·苏云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④16 000 IU/mg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苏云金芽孢杆菌),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⑤2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预蛹期赤眼蜂处理 采用寄主卵浸渍法[12]。待测药剂用丙酮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将赤眼蜂处于预蛹期的米蛾卵卡剪成每张约200粒米蛾卵的小卡,直接浸入药液中2 s,以溶剂丙酮为对照。小卡晾干后装于指形管中黑布封口,放入人工气候箱,温度为(25±1) ℃,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为14 h/d。赤眼蜂羽化后统计死亡数。

1.2.2 成蜂处理 采用药膜法[13]。将待测药剂用丙酮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吸取1 mL药液于80 mm×20 mm指形管后迅速转动指形管,使药液均匀涂于管内壁,立即将多余药液倒出,指形管倒立,待溶剂挥发完后即成药膜管。每支管内装赤眼蜂成蜂50头,让其在药膜管内自由爬行1 h后,转入无药指形管,在管口固定泡过蜂蜜水的棉球,用黑布封管口。每浓度重复3次。以溶剂丙酮为对照。处理完后放入人工气候箱,温度(25±1) ℃,相对湿度70%~80%,光照14 h/d,24 h后检查,统计死亡情况。

1.2.3 数据处理 数据用SPSS 17.0软件辅助进行分析[14]。用Abbott 公式计算松毛虫赤眼蜂的校正死亡率。以药剂剂量值的常用对数值为自变量, 校正死亡率几率值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试虫对药剂反应的回归方程、LC50, 并以毒力最低者为标准药剂(相对毒力指数为1.00)计算各种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相对毒力指数[15]。

1.3 安全性评价

采用风险性等级评价安全性,风险性等级越低,安全性越高。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用赤眼蜂LC50和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的比值,即安全系数来表示[16]。根据安全系数评价农药的风险性等级(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生物农药对预蛹期赤眼蜂的毒力

5种农药对预蛹期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以LC50评估,毒力最高的为苦参碱,毒力最低的为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参碱、百部·川楝·苦参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核·苏云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各药剂对预蛹期赤眼蜂相对毒力指数差异较大,其中苦参碱最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最低。

2.2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成蜂的毒力

5种农药对赤眼蜂成蜂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以LC50评估,毒力最高的仍为苦参碱,毒力最低的为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参碱、百部·川楝· 苦参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核·苏云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各药剂对赤眼蜂成蜂的相对毒力指数最高为苦参碱,其次为百部·川楝·苦参碱,苏云金芽孢杆菌最低。

2.3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见表4。当使用推荐剂量时,苏云金芽孢杆菌安全系数最高,毒性相对较低。棉核·苏云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预蛹期赤眼蜂的安全系数较为接近,苦参碱和百部·川楝·苦参碱安全系数较低,对预蛹期赤眼蜂易造成伤害。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成蜂除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全系数大于0.5外,其余3种均较低。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使用低剂量时,安全系数大于1,为中等风险。

3 小结与讨论

朱九生等[17]研究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不同虫态的广赤眼蜂杀伤力较小。在本试验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预蛹期赤眼蜂和成蜂的毒力都较小,尤其对预蛹期赤眼蜂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说明当田间使用赤眼蜂寄生卵卡时,在出蜂前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其影响较小。

5种农药对赤眼蜂预蛹期的毒力均小于成蜂。相关研究[18]也认为成蜂期是赤眼蜂对杀虫剂最敏感的时期,说明寄主卵对赤眼蜂抵御药害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使用生物农药时,在未出蜂前使用比羽化出蜂后使用对赤眼蜂造成的伤害小。也有文献[19,20]报道,先使用化学农药压低虫口密度再释放赤眼蜂效果较好,或是农药使用后3~5 d再放蜂,建议2种或2种以上农药交替使用。从试验结果分析,棉核·苏云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和苏云金芽孢杆菌交替使用,在配合赤眼蜂寄生卵卡使用时,属于中等风险性。

试验仅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不能完全反映药剂在田间对赤眼蜂的毒力,因此还需开展田间试验来检验赤眼蜂与生物农药配合使用的实际效果。另外,试验只涉及到生物农药对赤眼蜂预蛹期和成蜂期2个虫态的毒力测定,没有涉及对赤眼蜂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毒力,以及药剂处理寄生卵卡后赤眼蜂的羽化雌蜂率、翅致畸率、寿命和寄生率等[16,21],因此还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便选择赤眼蜂与生物农药更好的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SMITH S M. Biological control with Trichogramma advances, successes, and potential of their use[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6,41:375-406.

[2] 刘志诚.赤眼蜂繁殖及田间应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3] 唐 斌,汪延生,周 强,等.赤眼蜂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及重要指标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1):59-63.

[4] 陈万义.新农药的研发方法与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 张 帆,罗 晨,王素琴.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与应用技术 [A].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 吴红波,张 帆,金道超.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J].植物保护,2008,34(5):107-110.

[7] 王德森,潘 飞,何余容,等.11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J]. 昆虫学报,2011,54(1):56-63.

[8] 杨崇珍,王兴林,张 兴. 菊酯类杀虫剂对几种赤眼蜂的毒力测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3):108-110.

[9] 李肇丽,蔡磊明,赵玉艳,等.3种新型农药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评价[J].农药,2009,48(6):435-436.

[10] 杨崇珍,王兴林,张 兴,等.0.5%楝素杀虫乳油对天敌昆虫的影响[J].昆虫天敌,1996,18(3):109-111.

[11] 王春一,张遵阁,边 丽. 赤眼蜂与Bt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研究[A].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棉花重大病虫统一防治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2] 吴红波,金道超,张 帆.赤眼蜂抗药性的选育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6):551-555.

[13] 吴长兴,王 强,赵学平,等.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赤眼蜂毒性与安全评价[J].农药,2008,47(2):125-127.

[14] 贾春生.利用SPSS软件计算杀虫剂的LC50[J].昆虫知识,2006,43(3):414-417.

[15] 陈年春.农药生物测定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6] 俞瑞鲜,俞卫华,吴长兴,等.不同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J]. 农药,2009,48(8):588-690.

[17] 朱九生,连梅力,王 静,等.几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715-720.

[18] 李元喜.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81-86.

[19] 高秀英.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效益分析与前景展望[J].山西林业,2006(6):38-39.

[20] 山 静.赤眼蜂防治蔬菜害虫甘蓝夜蛾[J].吉林蔬菜,2008(3):92.

[21] 李开煌,许 雄,李砚芬,等.二十九种农药对稻螟赤眼蜂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测定[J].昆虫天敌,1986,8(4):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