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营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营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与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已逐渐在国内发展起来,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年的发展中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想在国际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在科学经营中实施汲取精华的“引进来”战略、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战略、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战略,才能拓展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经营战略 引进来 本土化 开放性

[作者简介]樊鹏(1987- ),男,河南焦作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忠云(1955- ),男,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18-03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我国大陆高等教育机构同国外或港澳台地区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利用各方优势资源,采取民办机制,吸收社会各界有形投资而合作举办的以国内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不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05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建立宁波诺丁汉大学以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结合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模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发展起来。据教育部2012年2月22日统计数据,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6所,如下表所示。这些大学的建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国外先进教育制度、理念、内容的引进,也有助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如发展规模不大、专业设置门类不多、合作模式不具多样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势。因此,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营战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康、持续、稳速地发展,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学校经营战略就是指学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获取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所确立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进行的谋划。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结合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具有独立经营的权利。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资源,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战略。

一、“引进来”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教育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我国传统的公办高校与民办院校相比,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作为联合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该加强对国外各种优势资源的引进。

(一)教学资源的引进

1.人才资源的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在师资交流的基础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注重从国外大学引进一批一流的管理者与教师。这些一流的管理者与教师的到来不仅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有力地加强了中外教师在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合作团队意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这些一流管理者和教师学者更带来了一种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周围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学生们。这些一流管理者和教师的引进也必然会加快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2.课程教材的引进。使用国外通用教材及部分外语授课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的一大特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学教材。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设置专业及课程的原则是“既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又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该校专业课程教材均引自英国诺丁汉大学或由外籍教师专家负责编写,教学模式也参照英国诺丁汉大学模式,采用小班化教学、全英文互动启发式授课和本科生导师制度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只有引进课程设置、授课模式、教材以及一些先进设施,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特色与优势,使其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领先学科的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外方高校在学科设置以及某些专业领域会优于国内部分高校,有些学校也有一批新兴的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积极引进这些优势学科、新兴学科,这将有利于学校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在与国内高校竞争中占有优势。如英国利物浦大学较早地设立了城市规划系,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概念,该领域成为学校开拓的新领域。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建校时结合本土特色设立了城市规划系,这将为学校的起步发展创造优势,有利于学校打出特色加快发展。同时,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指出,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这就意味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引进外方优势学科及新兴学科,不仅能够在与国内高校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且在同类合作办学机构的竞争中显现其优势。领先、新兴学科的引进也有助于丰富完善国内课程专业门类,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二)文化资源的引进

1.制度理念的引进。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理念将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效果。在我国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办学理念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国外一些管理制度、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引入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同制度的相互碰撞也会衍生出的新的制度、理念。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求精,不唯大”“求优,不唯全”“求新,不唯新”的三求办学原则下制定了“培养世界通用的国际人”“培养学贯中西的文化人”“培养科学思维的未来人”的培养目标,同时,中西高等教育制度的融合孕育出独特的管理模式——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共识的“协同式”校务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制”管理模式、以“学生辅导员”为纽带的“多元化”学生管理模式。这些高校制度理念的引进以及创新为学校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文化,为该校走向一流学校奠定了文化基础、制度基础。

2.校园文化的引进。精神文化具有继承性的特性,并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丰富。精神文化的建设会推动物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这个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国内学生对陌生的异域文化充满好奇心与向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将国外的先进文化及外方优秀的校园文化引入到校园,同时,国外先进文化的引入应与国内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校园。中外教师的交流也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可能性。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们把不同的文化、思想进行交流创新,最终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主要开拓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是课堂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锻炼综合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更为必要。校园文化的引进及融合创新不仅有利于增加国内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向往,也为学校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资本资源的引进

资本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指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利益和价值的价值。作为新生的办学形式主体,资本是制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广泛“引进”国内外资金及科学的运作模式,从而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

1.国内外各界资金的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采取民办机制,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办学合作双方、社会捐赠、企业投资以及高昂的学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发展中应通过国内外社会各界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如学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采取教育贴息贷款、打造特色学科吸引企业家捐赠、向国外合作校方申请资金援助等措施。同时,学校内部应完善科研成果产出体制,加大产学研结合,以便为学校创造更多的资金。目前,国内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依靠于政府财政拨款,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单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积极尝试将会对国内高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资本运作模式的引进。资本是不断处于运动状态的,通过多方渠道筹集“引进”的资金如果一直处于搁置状态,那么也就失去了其赢利的价值。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引进大量资金的同时也需要引进科学的资本运作模式,从而保证学校资金的合理适度使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尝试通过高校资产证券化、联合发行教育债券、组建教育基金、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多方面吸收社会资金,形成良性资本运作模式。在运作中,不仅要运用引进的科学资本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学校资产各项制度,而且要使学校在正常开支外通过节余闲置的资金进行合理运作,最终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二、“本土化”战略

国外高校各种优势资源引进的目的是要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只有把引进的各种优势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符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同时,与合作办学的国内高校办学层次、实力相互适应融合,才能最终形成“中西合璧”式的本土化教学优势。

(一)质量的提升

1.前沿理念的“本土化”运用。前沿的教学理念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灵魂,前沿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前沿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对外方合作院校先进前沿理念、教学设施、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引进,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为了缓解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通过“汲取精华”引入的各种国外教学资源应与我国文化背景进行融合,最终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引进的国际优秀教师学者对中国国情、文化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引进的硬、软件资源的“本土化”融合,最终将有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科技的研发,从而提高学校质量。

2.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本土化”运用。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质量的“护航者”与“诊断者”,建立健全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确保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和世界重要组织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国家联盟纷纷采取措施从多方面保障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其中也提到了有关管理与监督的具体办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善于将国外先进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引进,引进后也应按照国内各种标准进行“本土化”融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积极加强内部质量监控,完善各项质量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教学、学术委员会等质量保障组织结构,从而保证学校质量的提升。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实施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英国诺丁汉大学接受质量保障局QAA评申),以确保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相同的教学质量。诺丁汉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每四年为一个周期将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所有专业开展一次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宁波诺丁汉大学开设的每门课程配备一名课程主任,这些主任有责任确保提高课程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部通过评审、年检工作等对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质量严格把关。宁波诺丁汉大学既学习英国质量保障局QAA的评估保障体系,又接受我国教育部的评审体系,充分将中外不同的评估标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评估体系。

(二)规模的壮大

虽说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质量,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采用民办机制,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该在确保办学质量的情况下对学校师资规模、学生规模、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适当合理地壮大。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占地面积887亩,建筑面积18万余平方米,2007年在校学生近2000人,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外籍教师约1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学2011年注册学生近6000人,教师近400人,其中80%为外籍教师。再如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中山西省计划招收本专科学生为16.46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计划招生2910人,仅占省内计划招生总数的1.77%。据教育部2010年底数据统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共676所,在校生人数达4766845人,如果平均计算每所学校应有在校生7052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还有发展壮大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指出:在依法提供宽松办学环境,调动出资者办学积极性的同时,允许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想取得合理的回报实现效益收入,就必须在确保办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高等教育供给需求扩张学校规模。最终壮大的师资力量为加强中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条件;壮大的招生人数为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紧张的矛盾;壮大的学校整体规模也为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共赢的局面。

三、“开放性”战略

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性”战略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作为外方高校进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后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后,应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世界。“开放性”战略的实施会给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这就要求学校优化自身资源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形成教育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新优势。具体可从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方面进行身体力行的努力。

(一)市场化的确立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封闭的高等教育市场也逐渐开放起来,其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国外部分高校已将目光转移到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甚至一批世界著名大学降低“门槛”来与我国高校争生源,这无疑使我国公立高校、民办高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

1.以市场动态为导向,高姿态面对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树立市场化观念,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面对国外同等具有优质办学资源的高校争抢生源的现象,中外合作机构除了发挥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外,也应理性分析市场走向,科学完善调整专业设置,加快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善于根据市场走向,推断未来市场状况,从而提前优化专业结构,以高姿态面对国内外给予的压力与挑战。

2.以市场机制为法宝,高起点实现跨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采取的是民办机制,与公立院校相比显得灵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适应市场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展开调整措施。学校应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指导下,积极把按生产资料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有机结合,这样有助于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运用市场机制,注重与社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校科研产出,形成有利于学校、企业,服务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品牌化的确立

品牌是给学校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是与学校质量、服务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树立品牌不仅为学校发展赢取更广阔的市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校加强自身质量建设。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打造自身的品牌专业与特色服务,通过自身的品牌专业与特色服务去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对学校的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学校应该注重自身的包装与宣传,真正做到内化质量、外化品牌。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每年都会在国内部分省份召开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宣讲会。2012年4月该校先后在黑龙江、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召开了招生宣讲会。该校近几年还设立了校园开放日,邀请各地学生到该校进行校园游览、学术展示等活动,还为有意向申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安排与学术教师面谈的活动。该校还通过媒体加强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2012年2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仰望星空》中对该校学生进行访谈。该校注重宣传、外化品牌的做法是成功的,为该校的崛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只有内化质量、外化品牌,才有利于早日实现新的发展。

(三)国际化的确立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具备很多国际化的特征,但在与“本土化”融合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仍需要面向世界,用国际化的视野树立理念、培养人才。

1.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国际化已成为高校办学理念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就给已经具备很多国际化元素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增加了新的压力与挑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从“人无我有”的国际化转向为“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办“精”、办“特”是摆在每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面前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站在国际化的起点上高瞻远瞩,高标准、严要求地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并付诸实践,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壮大发展。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正持续全力挖掘和利用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全球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的发展愿景。

2.培养国际化的精英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求学校要面向国际化。在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根据外方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方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外语授课、国外优秀师资、良好的校园环境、独特的质量保障体系等优势资源,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将学生看做“年轻的成人”,格外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精神,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该校首届毕业生中96%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就业的毕业生一般分布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汇丰银行等世界著名企业。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壮大发展的途径,培养出的国际化精英人才也是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育的直接成果。这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增加国际竞争力、树立国际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建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结合的积极尝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立了一种新的模式。在短短几年间,它已逐渐成长起来。作为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给予支持,更要通过自身在资源整合、资金运作、质量提升、规模把握、市场运作、品牌树立、人才培养等方面科学经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奇,罗东日.地方院校经营战略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J].当代教育科学,2009(7).

[2]樊鹏,李忠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1).

[3]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9&filename=2009079484.nh&uid=&p=,2008-04-01.

[4]华长慧,徐亚芬,沈伟其,等.一所国际化新型大学在成长——谈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5]朱永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基本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6]陈新忠,李忠云.独立学院的经营战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7]陈新忠,李忠云.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对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5(7).

[8]梁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6&filename=200606290

8.nh&uid=&p=,2006-04-01.

[9]王福银,张宝蓉.外国优质高等教育中国化的新探索——宁波诺丁汉大学办学模式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10]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71

50189.nh&uid=&p=.2007-05-20.

[11]李万娟.山西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1&filename=1011141849.nh&uid=&p=,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