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机诱导,展现充满生机的德育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机诱导,展现充满生机的德育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要相机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学生;课堂;生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非谓教学滔滔演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其开设宗旨是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行相机诱导,展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德育课堂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足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管是哪门课程,只要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合格的教育者,就要用自己的责任心来点燃学生心中那盏追求真理与进步的明灯,满足学生那种求知的渴望。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看作自己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真正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抓住大问题,将教材进行板块划分,围绕着最基本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细化小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时,课前,我通过深入钻研《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教材,并通过调查表、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情,制订出了符合本班学生年龄特点的本课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个系统的大问题,即感受和了解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地区。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查阅,拟好导游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香港的风光,以参观博物馆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香港历史,学生兴趣很高。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课中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相机诱导“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这样动态生成的德育课堂就要求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的民主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轻松、坦然,才能自由地思考、大胆地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这一个情景、一个信息实现它的意义,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最终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使其道德素养得到培养,生命活力得到释放。

如,在教学《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一课中,我提出了思考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尽管学生并不是特别了解的历史原因,但是常识告诉他们答案,所有学生大声地说:“是!”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难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能分割的吗?”众生齐声说:“不能。”只有一位男生说:“能分割。”面对课堂上产生的分歧,我没有紧张,也没有马上否定这个学生的看法,无论学生的见解是多么的幼稚,甚至错误,作为教师都不应该有任何的轻视冷落。于是抓住这一机会展示了课前收集的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相互帮助、支持的事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虽然台湾还没有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台湾人民和我们的亲情永远割不断。虽然学生明白台湾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领土,两岸人民盼望早日实现统一,但是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这时让学生欣赏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当凄美的箫声响起时,学生立即被带入了思乡游子不得归的惆怅之中,接着师生一起诵读、一起体会,并交流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都像诗人一样,虽然身处台湾,但是都在日日夜夜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血脉相连,他们始终和我们一样,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些过程决非通过教师的精心阐述和严肃的命令就能奏效的,而是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中积极构建的。

相信通过这节德育课,学生对“台湾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祖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的这种情感体验将会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表面的,将会是永久的而非暂时的。因此,关注德育课的相机诱导,教师就得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并用心对塑造其正确的理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师生共同努力,在课后实践中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注重课堂明理,还要有意识地课外导行,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完成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学习《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通过学家知道学校、班级等集体生活处处有规则,感悟集体生活学习中必须遵守规则的道理。教学结尾时设计:我们在学校发现了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请看(录像),让大家从这些生活片段中发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对不对?类似这些现象又何止这些呢?你还发现哪些不守规则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呢?通过讨论学习,大家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在我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集体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为了规范我们的班级管理,使它更完善,课后请学生结合班级的实际,修订班规,让我们每一位学生牢牢记住:规则,就是该做的就要做到,哪怕是自己不情愿的!因为那是规则。

总之,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性质、对象,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丰富、合理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长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