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绘本阅读牵手哲学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绘本阅读牵手哲学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学生哲学思考能力不足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以丰富的绘本资源为载体,引领大班幼儿在与书的对话、互动中学习勇敢发问、大胆思辨以及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提出了三点尝试:(1)通过阅读提供充分的提问机会;(2)通过阅读融入辩证的思维方式;(3)通过阅读尝试初浅的逻辑推理。由此,在带领幼儿学习思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为自己而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绘本阅读;哲学思考;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1-03

2012年3月中旬,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题为《不原谅中国教育》中就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这样说道:“什么问题?丟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确实,纵观中国目前的教育,在“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成为一名有独立思想的人”存在较大不足。在此教育状态下,很多孩子不敢质疑、不会思辨,以及不知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而在担忧的同时,我们也可喜地得到这样一个消息:2012年3月下旬,第八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在杭州举行,作为华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儿童阅读推广平台,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就“儿童和哲学”主题展开了讨论并现场交流。由此看来,众多专业人士已开始关注儿童读物和哲学思想的联系。如何挖掘儿童读物中的哲学元素,通过儿童读物引发并指导儿童进行哲学思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绘本以其富于美感的画面,充满想象的情节,简练优美的语言以及饱含深远思想的蕴意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读物。那么,如何以丰富的绘本资源为载体,引领大班幼儿在其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走进绘本的世界,带领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互动中学习勇敢发问、大胆思辨以及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呢?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开启发问的洪闸——通过阅读提供充分的提问机会

哲学起源于惊讶,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就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而同时,哲学的本义是爱智,在“爱智”这个意义上,哲学变成一种朝向智慧之门而行进的无休无止的活动,其真意是“上路”,因此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一切被称之为答案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探究智慧的新起点。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我们总是说“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实中我们却遗憾地看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惊讶的情绪在逐渐消退萎缩。而有关汉语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的疑问和质疑类言语行动不足。所有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的老师:要充分重视儿童的发问,要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

1.阅读中,鼓励幼儿结合故事内容主动发问。当师生共同阅读绘本后,教师可改变以往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而是直接先请幼儿就阅读后的困惑和不解提问,由此一来可培养幼儿主动提问的意识,二来通过对提问的处理,可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小威向前冲》在图与文的互动中讲述了一个小变成小宝宝的过程。这是一个性教育的题材,关于性的认知,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孩子的个体差距是非常大的。恰恰是这样的差距,为教师鼓励幼儿充分发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活动中,教师一边翻阅书本一边讲述故事,讲述完毕说:“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幼儿纷纷充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画上小威是男的,为什么后来变成的小娜却是女的呢?为什么布朗先生可以有这么多的小?为什么书名叫《小威向前冲》?小威会从小便时出来吗?为什么小威会有老师,这个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布朗先生肚子里的小威怎么会到太太肚子里去的呢?布朗先生肚子里有那么多的,布朗先生是不是一个巨人啊?等等。当幼儿的提问热情燃烧时,他们的思考也在沸腾。

2.阅读后,鼓励幼儿学习书中人物练习追问。哲学没有确定的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因此,作为成人,我们的义务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在不断追问中自己去思考,鼓励他们从众多的答案中摸索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然后思考问题,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在《小哲学家》系列中,作者以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菲尔为主线,带领读者在不断的追问中,进行一次次儿童哲学启蒙的童话旅行。在与幼儿一起进行了《爸爸,你为什么喜欢我?》、《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学?》、《爷爷,我为什么不能做想做的事?》、《我为什么而存在?》四个阅读活动后,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像菲尔一样去提问》的活动。老师为幼儿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他们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学着菲尔的样子就此问题去向不同的人发问,然后倾听并绘画记录下不同的答案。在不断地发问过程中,幼儿惊喜地发现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此期间,他们或许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是经过探寻,他们学习自己判断,学习为自己思考。由此,追问获得的快乐和欣喜也激励着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惑能继续通过追问来进行自我思考。

二、点亮思辨的明灯——通过阅读融入辩证的思维方式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思考(从正方两方面切入)才是我们理解世界、经历存在的唯一方式。可是在思考问题时,人们会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过于狭隘。不少人把选择当作是不得已在A和B之间的选择,错失了或许还有其他的选择和更好的办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引领幼儿通过对绘本人物的评价、角色关系的理解、以及从主人公站位出发,学习一些辩证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寻求创造性地选择,寻求各种观点和不同的思考方式。

1.在评价故事角色中学习辩证看待人物。就一般情形而言,幼儿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常持二分法的观念,即非善即恶、非好即坏,他们较难以多维度的视角看待评价人物。虽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但是,孩子的这些哲学家气质是以一种潜埋的方式存在于他们身体里的,如果没有成人的发掘和引领,那么他们是不会用立体的方式看待人物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因此就需要老师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倾听同伴的不同观点,由此让幼儿感受到:同一个人物我们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的,以此帮助幼儿学习辩证看待人物。如在阅读了绘本故事《逃家小兔》后老师问幼儿:“你喜欢这只小兔子吗?如果喜欢,为什么?如果不喜欢,也请说出理由。”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幼1:我喜欢,因为他很勇敢,他敢想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幼2:我不喜欢,因为他不懂保护自己,小孩子一个人离家出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遇上大灰狼怎么办?幼3:我喜欢小兔,因为他最终还是听了妈妈的话没有出走,他还是个乖孩子。幼4:我不喜欢,我觉得他是个不孝顺的孩子,他老是说要离开妈妈,这么说妈妈的心会碎的,妈妈会伤心的。幼5:我喜欢他,因为我感觉他只是在逗逗妈妈,让妈妈开心。幼6:我一半喜欢,一半不喜欢,不喜欢是因为他要离家出走的想法不好,很危险,喜欢是他最后还是没有离家出走。在彼此分享对角色的看法中,幼儿对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而这也将指导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理性地评价自己和伙伴。

2.在感知故事情节中学习辩证理解人群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又微妙的,一起相处的人群有共同的兴趣,也有各自不同的喜好;有彼此相同的观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理念。所以,每一个人群都一定会有矛盾发生。可是,由于对世界的认知不足,当人群关系出现矛盾时幼儿容易惶恐不安、无所适从。对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富于爱意的绘本,通过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故事角色交互中矛盾的出现以及矛盾的解决,来帮助幼儿学习辩证看待人与人的异同以及和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在一次关于“什么是幸福家庭”的讨论中,老师发现之于“幸福的家”,孩子认为就是“大家相亲相爱在一起”、“每天都开开心心”、“一家人团结友爱不吵架”等等。于是我们发现,在孩子心中,幸福是单维度的,幸福家庭就只有甜蜜和美好。可是现实生活中,哪个家庭没有矛盾,哪个家庭没有过不愉快,难道有点矛盾、有点不开心的家庭就不是幸福的家庭吗?显然不是。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以辩证的视角看待家人关系?如何帮助孩子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家庭关系?对此,老师组织了绘本阅读活动《爸爸、妈妈、哥哥和我》。活动中老师一方面带领幼儿感受故事“快乐的家庭生活矛盾紧张的生活插曲更加紧密的家庭关系”的情节发展,另一方面结合绘本开展《家人小调查》活动,通过对家人兴趣喜好的调查,使幼儿亲身感知了家庭成员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存在方式,促使幼儿试着以全面、宽容、共纳的心态看待人群关系。

3.在人物不同视角中辩证理解概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概念往往是以“相对”的方式出现的,正是这一组组普遍意义上的“相对存在”,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构建,我们的思考才能够进行——不论我们是谁,小孩子也罢,大哲学家也罢,没有相互依存的正和反,我们就无法思考。所以,看事情的心态不一样,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绘本故事中常有一些思想独特、富有创造精神的角色,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带领孩子透过这些人物的视角,来引导他们学习全面的、灵活地理解概念。

如绘本《小蝙蝠德林》的主角是一只不守常规的蝙蝠,别的同伴都是倒挂,只有他是正立的。可是在大家都倒立的蝙蝠世界里,他的正立反像是“倒立”了。所以,在与幼儿一起阅读这本图画书时,画面常让孩子们产生疑惑:究竟哪是正?哪是反?是啊,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人眼里就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阅读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画面,引导孩子从蝙蝠们的视角理解故事内容和画面。而在第二次看图听故事时,老师把书倒过来,让孩子从德林的视角去理解故事内容、观察画面。于是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同一个世界原来可以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视角不同世界就不同!随后老师组织大家对“容易和困难”这一组概念展开讨论。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看待这对概念就全面了,有的说“烧菜对奶奶来说是很容易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是很困难的事;玩变形金刚对我来说很容易,可是奶奶却觉得那个很困难”;有的说“我在写自己的名字(孔君怡)时,觉得自己的名字很容易写,写别人(章馨予)的名字很难,可是别人(章馨予)在写自己名字时觉得章馨予很好写,孔君怡很难写”;还有的说“画花对我来说很容易,可是对妹妹来说很难,而对妹妹来说吃一大碗饭是很容易的事,但对我来说却是很困难的事”。

三、催发推理的嫩芽——通过阅读尝试初浅的逻辑推理

拥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对认识各种事物及对问题的解决都是有帮助的。幼儿具有推理能力,但是由于经验有限,幼儿的推理常会出现不合逻辑的现象。而我们知道,推理必须合乎逻辑的原则,否则这种推理是没有意义的。儿童的推理是否能完成,有时也要靠训练,训练儿童有缜密的思考,才能一步一步地完成推理工作。儿童推理能力是需要训练,也是可以训练的。而在绘本故事中,或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或由一个线索串联的反复猜想都是可以激发幼儿整合自身已有经验去有目的地猜测、想象、推理的。

1.学习根据画面中隐含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儿童思想的发展,要靠儿童对万事万物多作观察,多观察才能多获得经验,尤其是在想象与推理方面,多观察才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多观察更有利于推理。因此,教师在绘本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特别是画面中的一些细节,如:时间的转换、地点的变迁、角色外表的变化、人物特征性部分的辨识等,通过画面提示的逻辑关系,推理出情节的发展或故事的结局。如在绘本阅读《还是一团糟》中,教师先组织幼儿有选择地对绘本中的四幅画进行观察讲述,然后幼儿以先前讲述的四幅图为线索,利用教师另外提供的几张图片进行推理排序,使其构成一个合理的情节,如果排列正确,那么谜底自然揭晓。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观察部分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推测出整个事件的发展顺序,这对大班孩子的推理能力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尝试根据故事中已知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想象。关于高品质的思考,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曾经说过:既合乎逻辑又基于经验,而且应富于想象力。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大班,我们是否应让这个想象更趋于理性呢?于是,基于自我经验、合乎逻辑就成为我们在指导幼儿创编时应兼顾的问题。

绘本《月光男孩》以一个男孩从天而降的路径为线索,讲述了他依序经历的事情。在与孩子一起阅读了绘本后,我们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创编中我们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但同时强调必须遵循自上而下的关系进行创编。经过小组讨论,孩子们以绘画的方式合作创编出他们的《月光男孩》长卷画故事——“月光男孩穿过云层,在下落的时候看见一架飞机从自己身边飞过,他继续往下落,正好一群鸟儿去南方过冬,月光男孩把篮子里的食物喂给小鸟吃,然后继续往下掉,掉到了树上,在树上采了一片叶子又往下落,掉到楼下看到了那面镜子”;“月光男孩从天上掉落下来,在云朵上翻了个跟头,然后掉落到苹果树上,在树上遇到了苹果天使,他和天使打了个招呼又继续往下落,掉到草丛里,在软软的草丛上睡了一觉,然后掉进了地洞里,找到那面镜子。”

挖掘绘本中的哲学元素,将绘本阅读与哲学探究相结合,通过多元的阅读活动让大班幼儿适当进行一些哲学思考,体验哲学探究过程的快乐,加深他们对生活中哲学问题的理解,学习自己面对问题、学习独立思考,这将有助于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1]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2]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