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复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之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重要体现。把握这一特征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两个:第一,可以从地形、气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五大要素中选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进而把握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准确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明确各要素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及意义、功能和影响,熟练分析地理环境中某一个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正是由于四大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并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分布
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及其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的标志是植被,而植被类型与分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照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地带性分异规律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2)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尤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广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使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依次更替。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如下图所示),但并不完全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情况下,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地区,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例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和山体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的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
(4)山地自然带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同,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具体如下图所示。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5)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以下),地球上各地区雪线分布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而雪线分布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
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的保存,雪线偏高,而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以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为例,该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如下图所示。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表现及案例分析
(1)表现。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并不是说无规律,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相比较而言,其自然带的分布没有呈现“地带性”的更替,故称“非地带性”。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中,各自然因素对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缺失”: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则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且很长。
“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