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失衡的真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失衡的真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这从水就不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中美经济关系,可能是最接近公平的所谓优势互补或国际分工的关系

现在提到“全球经济不平衡”,通常以中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一个是储蓄过多,另一个是消费过多;一个是出口过多,另一个是进口过多。因此,似乎顺理成章的解决方案是,希望中国多消费,美国多储蓄,并通过调整汇率来校正这个不平衡。然而,这两个观点可能都存在着偏颇。

重新定义消费

中美经济的“不平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究竟有没有这么大的差额?换句话说,美国的储蓄率是不是那么低,是不是消费那么多?这个问题需要斟酌。

现在对“储蓄”和“消费”的定义还非常传统。这两个现代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从最初形成到现在大概已经过了100多年。其中要害的一点是用于人力资本开发的费用和支出,比方说教育、文化、研究、探险、考察等,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当中都被列为“消费”。但这种归类很成问题。这些都是强化人力资本的活动,而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像美国这类最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来买机器建厂房,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不是靠硬件推动的了,是靠软件资本,靠知识财富,靠在创意、创新这些方面的投人来推动。可以注意到,美国GDP支出中这方面的比重非常高。比如全球500强的企业,美国公司的比例在最近两年中从30%以上降到28%左有,但是它们在技术、标准、品牌等软件方面的领先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一些硬件公司,如IBM,已转变为服务商而不是机器制造商。在IT、生物工程、航空航天以及其他的高科技领域乃至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甚至也包括农作物种子、化肥、农药等领域,美国还是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不是因为其固定资产投资多,而是因为其培训、研发、设计等方面投入多,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的支出多,这些不应被归入消费。

当然,美国确实有消费过多的地方。一是能源。美国人口占全球5%,但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耗占了21%。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得到许多答案。比如说,很多美国居民住在偏远的郊区,开车一个多小时才能上下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排放了巨量的废气。二是医疗。美国人吃药、打针、住医院的消费,占整个GDP的17%,高得难以想像。二三是法律服务。美国打官司费用或者说律师创造的收入占GDP的比例,明显高过其他国家,也是极不合理的。另外,在日用消费品方面也应考虑节约。例如,一个人每年要买许多双鞋显然是不必要的,即使只考虑要扔掉相同数量的垃圾,问题也很大。

不平衡的合理性

中美之间的储蓄和消费不平衡,具有相当太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中美两国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对期,美国已是后工业化时代;中国是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美国是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中国高度依赖要素投入,美国高度依赖知识创新。所有人都对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赞叹不已,其实美国和欧洲尽管没那么多的金融净资产,但是它们各自的实物资产是中国的若干倍,生态财富是十多倍,知识和人力资本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说到底,所谓中美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失衡关系,是指中国集中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美国集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人从事粗放劳动,美国人从事精细作业;中国严重损耗资源和环境,美国不断改善生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不得不保持高资本积累率并输出资本给美国,美国可以凭借自己在产业、技术和金融方面的优势来控制全球资源。中美之间经济确实互相依赖,在这从来就不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这种关系也是最接近公平的所谓优势互补或国际分工的关系。

这样分析下来,中美经济无所谓失衡,甚至可能正好平衡。最发达国家储蓄总量不足,一些次发达或不发达国家正好拥有剩余资金;贸易逆差由资本顺差来弥补,使美国既享受了廉价商品,又占用了低成本资金;美元汇率反复动荡,美国自己不担心,全世界替它着急。这一切奇怪现象并非始于今日,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归根结底,它们都源于美国依然是现实和潜在的最强大经济体。

中国的储蓄率确实很高,但是把资本大都投入在硬件上。而且由于体制、观念等问题,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浪费的比率还很高。中国在教育等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与美国没法同日而语。举个简单的数字:美国教育领域就业大概占全部就业的10%;公立学校7%以上,私立学校2%以上。中国号称是教育大国,但吸纳就业人口仅有2%。进一步看,可以发现凡是与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关的消费,美国都比中国高得多。所以,中国不能沾沾自喜,看到中国现在钢铁、水泥、汽车的汽车第一,建筑工地占了全世界一半左右,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了。中国经济的结构不合理非常严重,在创新、创意,以及教育、研究等领域都非常落后,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汇率不是解决方案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难以解决中美经济失衡问题。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率、汇率、货币体系,确实都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市场化的问题,要让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但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后,比如,采取浮动汇率制,是否就能解决中美贸易之间的失衡?实际非常难。

中国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比美国要低得多,不是低一点,而是前者只有后者的十几分之一。中国未来可能可以达到美国的生活水准,但是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进一步说,即使中国工资、其他费用、环保等水平等都上去了,中国不再是主要的贸易顺差提供国,不是主要的储蓄提供国了,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还有大量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会接替中国,就像中国过去接替了“亚洲四小龙”,接替了日本、韩国一样,还是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外移的问题。美国不可能再去生产那些纺织品、日用品,不可能再去生产那些钢铁、水泥、重化工产品,美国只会越来越集中到知识、技术、管理有优势的行业。这种结构转变就是所谓的产业升级,是所有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制造业比重过高,恰恰是中国相对落后的表现,正如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前期一样,再往前看,100多年前的法国、德国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它们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也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也都有大量的盈余。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近代贸易史上,曾经也有过相当一段时期的“白银流入”。

所以,所谓的储蓄与投资不平衡,所谓的贸易和资本不平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和它们的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更现实的威胁是,中同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但消费上像美国一样普及汽车、购建大面积住房,养成高耗能的生活习惯,这无疑是全世界的灾难:沿着这个方向去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会深受其害。

因此,就全球经济而言,确实存在着一个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必须被代替。换句话说,如果全球经济失衡真的是一个问题,而且需要调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就是推动每一个国家经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完善自己,节能减排,改善结构,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世界经济已经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所谓可持续发展绝不是哪一个国家或那几个国家自己可以做到的。各国都不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更不能让所有的好事都集中在自己国家,高工资、高就业、低消耗、低污染等等,让所有不好的事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不现实的。

值得强调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会使全球经济受益。把人民币推向国际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中国和美国。这方面已经有一些进展,但总体局面尚未打开,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到现在为止仍然只有几亿元的规模。现在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喊喊口号或者是做做样子,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地从技术角度考虑每个流通和周转的细节。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外商和外国机构如何拿到人民币资金,除接受中国企业的贸易支付、投资收入,如果商业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供贷款,包括离岸的人民币贷款,相信不少企业都会感兴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要考虑到外国的企业和个人持有人民币的成本。拿到或持有人民币资金的外国企业和政府,如何投资生息,能不能回流到中国金融市场,能不能在海外形成一个市场。第三个问题是,央行货币互换必须考虑到对方企业有没有信心借这个钱,花这个钱,使用人民币这个强势的货币将来要升值,要升多少?偿还的成本会不会很大?这也是非常现实的制约条件。汇率风险带来的持有成本问题,必须要面对。货币互换双方的中央银行和有关机构应该达成一个协议或共识,找到一个机制来共同承担这个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