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比较优势变迁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比较优势变迁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比较优势变迁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取其轻”的思想,它建立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指出两国在参于国际贸易中,即使一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仍有其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而要素禀赋理论则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集中在两国供给条件的差异上分析,提出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将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的许多现象,但这种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理论面对产业内贸易,当今国际贸易―体化的现象却无能为力。

2、国际分工的变化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它的历史就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迂回生产过程不断延长,生产链中各个环节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

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分工,即产业间的分工。根据弗农(vernon)的生产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在竭力维护传统国际分工的同时,集中发展资本技术、乃至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把一些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分工: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形成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条件早已不复存在了:要素的国际流动,不完全竞争,通讯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远距离的经营交易的便捷可行,以及由投资政策自由化引致的要素流动障碍的降低,都为国际化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支持:由此激发了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调整战略方向,利用全球的要素资源进行生产,引发了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有效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全球的竞争力。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分工主导力量打破了国家的界线,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进行更加强细密的专业化分工。

3、贸易利益的分配

(1)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利益分配。传统贸易理论下的贸易利益是基于产品分工为核心的贸易模式,古典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彼此国家之间产品的交换,获得贸易利益。其来源于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对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则取决于贸易条件,也就是交换价格。

(2)贸易投资一体化下的贸易利益分配。经济全球化下,跨国企业成为贸易投资一体化下最活跃的经济实体,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曾经是独立的,分散的海外子公司纳入到跨国公司的体系中去,进行全球化的生产,加速了要素的流动,使贸易利益的分配趋于多元化,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一国要素的生产函数,因此贸易利益不可能完全归一国的生产要素所有;另一方面作为贸易的主体的跨国公司在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内部转让定价等手段操作投资和内部贸易活动,进而客观上造成东道国主体利益不能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道路使传统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趋于分散,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在价值链的下游,因此在分配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提高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由上分析可知,比较优势的变迁、国际分工的变化使传统的贸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本土企业要想保持企业自身的持久发展,逐渐消除在利益分配和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那就必须实现由传统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过程当中,我国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素层次分析

(1)一方面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根据H-O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企业,还将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但是这并没有带来我们期望的“要素均等化”,与发达国家甚至是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工人的工资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产生均等的趋,反而不断的拉大。巴格瓦蒂(Bhagwati)用“贫困化理论”对此做出了解释,初级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福利的损失超过了由于生产扩大所带来的收益。

另一方面,相对于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相对缺乏,不过近几年来FDI增长迅速,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弥补了我们国家的“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跨国公司由于领先技术和管理方法流程所形成的市场垄断和对本国企业的“挤出效应”成为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2)每个时期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生产因素是不同的,上一个时期的“核心要素”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时候,新的核心要素的投入和使用会导致企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推动企业的发展。无疑农业时代的土地,工业时代的内燃机和发动机成为当时具有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种更加难以衡量,极富流动的无形资产:技术,知识成为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推动力。

在跨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转型同时,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把生产和制造环节转移过来,由于技术的外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但是一方面跨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保密”,另一方面FDI投资模式的转变:独资比例的上升,溢出效应的下降使我国企业竞争力的获取更加依赖于学习能力的加强。

不过技术差距是普遍存在的,如何依靠我国潜在的比较优势,谋求在技术上的进步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才是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公司战略,结构层次的分析

战略决定了一个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拥有一个清晰而又合理的战略远景对于我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分工中,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到合适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和谋求企业最大利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弱化稀缺要素对于国民经济不均衡发展的约束,要动态的看待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无视比较优势对于产业结构变革更为积极的潜能,不仅会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而且会陷入过分依赖于要素价格的“低水平均衡陷阱”。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消减员工,减少分支结构费用等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率,这种“市场换利润”的做法不但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不利于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要朝着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其品牌优势,增加技术创新和提高企业价值链的地位上靠拢。

其次,公司的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所以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国际市场接轨。

3、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层次的分析

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某些技术,营销渠道和服务上的互补,对于保持企业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明显的作用。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形容创新是一自我毁灭的过程,代表不断的相前追求,波特也认为国家竞争力源于创新。

目前,我们国家在长三江和珠江三角区都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群带,集聚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劳动力资源和营销渠道的共享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加深产品生产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达到共同发展,全面进步。

4、国内需求和政府作用层面的分析

企业谋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立足于满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政府在此过程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针对我国劳动力富裕的特点,加大教育的投入,不断的完善规范市场结构。在引资政策方面,要减少对于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低技术企业的引进,同时要减少由于地区竞争导而致的引资成本的上升。

三、结论

比较优势的变迁对于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提出了新的思路,利用技术的进步,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市场机制的完善,逐步实现我国本土企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分工利益。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