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跷脉穴位在中风痉挛期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跷脉穴位在中风痉挛期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跷脉穴位在中风痉挛期治疗中的应用,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78例中风痉挛期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在常规对症及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选用传统穴位,观察组患者上肢选用传统穴位,下肢选用跷脉穴位,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疗效及肢体痉挛程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43%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风痉挛期;针刺疗法;跷脉穴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3-02

早期治疗、康复是降低中风偏瘫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但偏瘫痉挛期伴随的痉挛状态严重干扰早期康复进程,因此,有效抑制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跷脉穴位在中风痉挛期治疗中的应用,以求优化针刺治疗方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表法将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中风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确诊为中风,并参考《康复医学》[2]采用Brunstrom学者提出的偏瘫恢复理论判定痉挛期。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4-85岁,平均(65.1±9.4)岁;病程26d-173d,平均(74.7±32.5)d;脑出血12例,脑梗死27例。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46-87岁,平均(66.3±9.8)岁;病程23d-179d,平均(79.2±33.1)d;脑出血16例,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风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病;②病情稳定,意识清楚;③Brunstrom分期Ⅱ-Ⅴ期;④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其它可引起肌肉挛缩或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②伴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或局部外伤等不适合针刺者;③不耐受针刺或治疗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常规对症及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选用传统穴位:①上肢:外关、合谷、手三里、曲池、曲泽、肩;②下肢:太溪、解溪、昆仑、足三里、阳陵泉、曲泉、环跳。观察组选穴:①上肢同对照组;②下肢:照海、交信、申脉、仆参、跗阳、居。两组均患侧取穴,常规消毒后针刺,阳经穴位以捻转补法,阴经穴位以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对照组选穴阳陵泉、昆仑,观察组选穴跗阳、照海接入电针以疏密波刺激20min,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限。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相关指标。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ND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总分45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3]对肢体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分为0、Ⅰ、Ⅰ+、Ⅱ、Ⅲ、Ⅳ等6个级别,分别计为0-5分,分数越低,痉挛程度越轻。

1.6 疗效标准 参考韩伯军[4]等研究对综合疗效进行评定:基本痊愈:痉挛状态消失,无明显病残;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级,NDS减少超过21分;进步:NDS减少在8-21分之间;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为总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l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

3 讨 论

中风后缺血缺氧状态及局部组织水肿损伤机体中枢神经,对应的α和γ运动神经元不能有效抑制,导致肌梭亢奋,牵张反射增强出现以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为主要表现的痉挛状态[5]。此期发生时间为中风偏瘫恢复的最佳阶段,但其伴随的痉挛状态常严重阻碍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有效缓解中风痉挛状态是现代康复医学重点研究方向,针刺疗法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成为常用治疗措施之一,但其疗效与临床选穴有密切联系。中风痉挛状态属于中医学之“痉证”、“筋病”等病范畴,病位在脑,反映在筋脉,其多因中风患者左右阴阳失衡,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而发病[6]。《素问・阴阳别论篇》有言:“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素问・调经论》云“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明确指出左右阴阳失衡是“偏枯痿易”发病之机;《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故阳明虚,……,故足痿不用”,因此近现代医家多以阳明经穴针刺以治疗中风偏瘫[7],但笔者临床应用发现,此针刺选穴对于中风弛缓期疗效佳而对痉挛期效果较差,究其根本,应与弛缓期以“痿”为要有关,而痉挛期患肢优势侧表现出明显的拘急痉挛,应以“痉”为主,故对中风偏瘫患者应辩证选穴,不能一概而论。

阴阳跷脉均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与足少阴肾经交于照海、交信,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申脉、仆参、跗阳,与足少阳胆经交于居,并终与足太阳膀胱经会于脑中,可交通周身阴阳之气,平衡阴阳失调,改善肢体运动的功用[8]。《难经・二十九难》有言“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指出痉挛状态与阴阳跷脉关系密切,《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刺治疗应以平调阴阳为主。“跷”之谓,取下肢灵活敏捷之意,故笔者对中风痉挛期患者针刺选穴,上肢仍以手阳明经等传统针刺穴位为主,以益气调血、舒筋活络,下肢则针刺跷脉穴位以求平衡阴阳、缓急解痉。本组数据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提示针刺跷脉穴可加快中风痉挛期患者痉挛状态缓解,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2.

[2] 王前新,姜贵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43.

[3] 刘晓林,林坚,黄雄昂,等.推拿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痉挛期脑卒中[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06):668-671.

[4] 韩伯军,洪珊珊,陆敏智,等.肌电图联合电刺激引导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09):716-719.

[5] 马丽,王晓东,吕丽江,等.分别针刺阴、阳经穴治疗对中风痉挛期偏瘫上肢H反射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56-758.

[6] 肖源.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期踝关节功能障碍35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65-66.

[7] 赵丽,江钢辉.平衡阴阳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2,44(3):110-111.

[8] 林秀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4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