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培养面向基层、应用操作型人才正是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剧增的需要。基于此,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校企合作;金融与证券专业;应用型金融人才;专业建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人才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人才之一。然而国内高校近年来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主要是研究型、高层次的,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进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培养面向基层、应用操作型人才正是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剧增的需要。
一、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现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在规范和创新中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上,已经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1.3亿户投资者,股票总市值全球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正式成立,股指期货已于2010年推出。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主体逐渐丰富,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逐步形成了以做市商为核心、金融机构为主体、其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分层有序的投资者结构;股票市场也形成了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农村金融方面,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和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覆盖率低的县域,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的实质性变化和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面向基层的金融从业人员。
二、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脱节,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金融企业招人难。学生即使找到工作,也抱怨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陈旧,不实用。而金融企业则认为学生操作能力欠缺,知识结构不当,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培训才能上岗。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高职院校里绝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够了解,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闭门造车”;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社会联系较少,“关门办学”。为了改变上述现象,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企业对毕业生能拿来就用,所以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校企合作。
三、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
寻找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途径,突出金融与证券专业方向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技术实践水平,带动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创新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深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真正将金融行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引进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确保专业建设内容的先进性、特色性与实用性。与金融企业进行专业共建,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构建相关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如银行实训,证券实训)等课程体系,以优化的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来确保金融与证券专业应用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能够有效支撑金融与证券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金融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训练学生掌握金融学基础知识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保险经纪业务能力等实际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独立工作能力为最终专业要求,满足同一专业学生对于不同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求,赋予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建立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使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沿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轨道快速发展;重视考核办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加强对考核办法的研究,以科学的考核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应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专业方向定位
专业方向定位为“积极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立足金融,面向基层,面向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一线岗位,从事综合柜台操作、金融业务营销、金融机构内部服务和工商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通过金融证券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不仅具有金融理论水平、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技术,而且具有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能力,成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适应我国目前金融证券相关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构建“工学结合”的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与金融机构合作,构建以核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相接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为一体,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灵活开放的、“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成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循序渐进、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相当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体系中心转向微观实践操作课程。在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建设。一方面,将现有课程作适当的微观化处理,即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的内容,补充金融实践现实需要的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更具有操作意义。具体表现在金融学、国际金融课程等方面。另一方面,为反映金融微观运行的新需要,设立一些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商业银行柜台业务、金融营销、中小企业融资实务等。
2 实行“课证结合”课程教学模式。针对银行业、证券业“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从而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使课程教学落到实处。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包括《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5门课程,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5门课程。根据银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
结构,有针对性地调整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计划,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将学生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解,选择银行模块和证券模块进行课程选修。
3 加大课程建设和开发力度。第一,加快建设精品课程。依托自编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程教学课件全程上网,并建设配套的题库、案例库,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自测、复习。第二,积极开发金融与证券实验课程,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金融证券最新实务课程。由金融证券业一线高管授课,以讲座或课堂教学方式,讲授银行、证券、保险最新业务、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等实务与最新改革动向。
4 强化实践性教学,工学结合。为增加高职院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的手段,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道路,让学生不但巩固理论课程,并且锻炼和提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内金融证券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安排学生进行证券、会计等课程的模拟操作,结合相应的金融市场等理论课程同步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让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机构实习。与金融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关系,学生可到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充分了解掌握金融机构的总体运作与各部门职能,并锻炼自身实战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专业建设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群体优化、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完善引进人才的使用与管理机制。优先录用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坚持创新、精干、高效原则,建立促进师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于年轻骨干教师成长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专业实践能力强、治学严谨、作风优良、规模适宜、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到金融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修学习,强化微观金融知识和夯实数理基础,积极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逐步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创造条件为教师申报职称,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为教师去金融企业挂职创造条件,从而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拓宽教师视野。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有责任感、踏实肯干、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建设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兼任金融与证券专业客座教授,聘请金融证券行业一线的业务能手如理财规划师、证券分析师等作为学院的兼职讲师,参与教学和实训。除遵循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思路,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外,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地,着力建立高素质的兼职教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现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
(四)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
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与证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道路,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的完善,建立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1 教材建设方面。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的需要,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发一系列金融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教材。如《金融学基础》、《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实训教程》和《证券市场案例分析》等教材。
2 实训设施建设方面。与金融机构和有关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等合作建设校内金融与证券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引进国泰安虚拟交易所交易软件或世华财讯模拟交易软件,进行证券、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借助金融实验室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会议、培训等形式,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有利于学院开展实务培训等项目合作。
3 教学资料建设方面。订阅《金融时报》、《中国金融》、《中国证券报》和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以及金融机构的内部分析报告。从深圳国泰安信息公司或上海财汇资讯公司购买金融数据库,为教师开展科研和教研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五)教学管理改革
1 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教学方法,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模式。改变“口授、黑板加简单电化教学”的教学手段,普及“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
2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以职业素养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应个性化、社会化的智能结合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四结合”考核体系,即学习习惯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考核与贡献、职业道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实际操作考核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调研报告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证券投资课程甚至可以把学生模拟投资的结果转化为考试成绩。即使有些课程采取闭卷考试,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也要构成考试成绩的一部分等等,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传统学期划分,即每学年分为两学期,每学期18周的教学时间。为了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集中实习实训,需要对此进行改革,在教学总周数不变的前提下,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年的上半年(14周)和下半年(14周)中间安排一个小学期(为期8周),专用于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改革每周五天一贯制的授课安排,为每周“4+1”教学,星期五全天专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低年级学生在校内金融实训室进行实训,高年级学生去有关金融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总之,在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要开门办学,进行校企合作,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受用人单位欢迎,让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无缝对接”,满足金融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