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等待她寻求帮助/女儿与妈咋共处/自己的娃自己带/试着去依靠孩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等待她寻求帮助/女儿与妈咋共处/自己的娃自己带/试着去依靠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待她寻求帮助

问:我女儿12岁,渐渐懂事了。她时常帮我做些家务。但是每次做家务,如果我在旁边指导,她就很不高兴,说:“你干吧,你干吧。”弄得我很尴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远黛

答:你应该等待孩子主动来请求你帮助。许多时候,当你看见孩子“啪”的一声摔倒,心疼得眼泪都要出来了,但是孩子自己会爬起来,然后偷偷瞄你一眼。如果你看上去十分担心,并且心急火燎马上要冲过来的话,孩子就会从你那里得到心理暗示,意志一下子崩溃了,号啕大哭起来。而如果你平静地待在一边的话,孩子常常会不在乎那点小伤痛,继续玩下去。所以,别总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不要先孩子之忧而忧。孩子长大了,有手有脚有头脑,要相信他能独立思考、做事了。当然,由于经验不足,他肯定会遇到难题。这时,你要等待,等待他主动开口向你寻求帮助。只有他开口向你寻求帮助了,才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帮助孩子之前,我们来观察一下谈判桌上的高手。他们一开始总是试图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急于做出判断。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前,他们会引导对方把所有的观点都摆出来。你也应该采用类似策略来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给她机会陈述想法,并与她产生情感共鸣。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她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当孩子陈述想法时,你要用心聆听,否则她会看出来的,并且知道你不会接受她的观点,不能很好地帮助她。

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这有助于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

另外,让孩子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不仅对学习来说十分必要,而且也是一种与帮助者拉近距离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你要多请求孩子来帮你完成各种任务,向她解释即便是你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从而为孩子做出寻求帮助的榜样。

女儿与妈咋共处

问:我喜欢的衣服,妈妈以她不喜欢为由,拒绝买给我;我爱看的娱乐节目,被妈妈严厉禁止;和朋友聚会,被妈妈阻拦;她逼我看国内外名作,而我根本不感兴趣……我真的觉得妈妈好烦。同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她要处处阻挠我,为什么我的反抗总是被她的强势所镇压?抓狂的我,有时真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刺猬!

余虹

答:看得出,在妈妈面前处处碰壁的你快要崩溃了,而每次争论都以你的失败而告终,你再也不想和妈妈接触了,于是躲得远远的。你认为这样妈妈就再也抓不到把柄管你了,你甚至会想也许妈妈看到你冷漠的态度就会自我反省,从而对你妥协。

可是,亲爱的女孩,你这样做就等于在你和妈妈中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越是这样,你们越不能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而且你的冷漠和疏远也会让妈妈伤心。

为什么不换一种更好的方式和妈妈沟通呢?

如果你冷静下来,找时间和妈妈好好谈谈心,或者给她写一封长长的“自白书”,让妈妈了解你真实的想法,我想,就能让你们很快了解彼此,解开心结。

我知道,虽然你没有按捺住坏脾气和妈妈争执起来,但你仍旧是个善良孝顺的孩子,你想到妈妈为了你日夜操劳就非常心疼,所以你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内疚。还是和妈妈约个时间,说出各自的心里话吧,心平气和地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也希望你提醒自己:以后再也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妈妈争论了。

亲爱的女孩,回忆一下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过程,是不是总有某个细节引爆了你们的争吵?是你的语言偏激还是妈妈蛮横的态度?其实,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找出症结,下次注意。

还有,你要记住: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要懂得体谅家人的辛苦,既然知道你的很多决定要遭到反对,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这个道理于家人之间也是适用的。试着每次做决定前,争取得到父母的认同。只有你先尊重了他们的想法,你的行为才能受到他们的尊重!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家人心平气和地交流,你才会收获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自己的娃自己带

问:现在的社会压力太大,做父母的又要忙事业,又要管孩子,有时候真的觉得力不从心。我想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抚养,腾出时间发展事业,而平时抽出时间去看望孩子,等孩子该上学了,再接回来。这样两头兼顾,您觉得可行吗?

丽红

答:如果条件具备的话,不论多忙多苦,最好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父母的主要责任就是教育子女。虽然3岁以前的孩子非常难带,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或者交给老人或者请保姆帮忙,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这绝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不利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老人往往知识陈旧,保姆通常不会尽心,而且多数保姆知识水平不高。另外,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

其次,一般说来,老人对孩子照顾多,教育少。“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溺爱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想教儿女学点东西,而老人往往说,乖乖累了,该休息了,明天再学吧,别把眼睛看坏了。还反过来责怪儿女不心疼孩子。因为太疼爱孩子,老人见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对孩子特别护短。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变得十分自我,忽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来说,老人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会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出门。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长大后容易变得胆小、懦弱、羞涩、孤僻,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

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如山,妈妈似水,无可替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谁都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懦弱;而母爱的缺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重大伤害,成为一生抹不去的伤痛。

所以说,父母之爱具有不可替代性,绝不可把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寄存”在别人家里,父母应该坚持亲自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

试着去依靠孩子

问:昨天,我在外奔波一天异常疲惫,回到家就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有些口渴,就唤正玩电脑游戏的儿子给我倒杯水。上初中的儿子盯着电脑说:“打完这关,我就倒水。”可是我催促了两次,也不见儿子倒来的水。我再催促,孩子倒教育起我来:“你在看电视,干吗非要指使我?”养只小猫小狗,还能讨主人欢心呢,可养个孩子能有啥用?

叶菡

答:相信没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像这个孩子一样,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却有很多。其实,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溺爱害了孩子。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一天深夜,朋友打来电话,焦急地说她的儿子离家出走了,而后给我讲述了孩子出走的原因:当晚,朋友带儿子到刚从国外回来的同事家做客。临走,同事给了朋友很多东西,朋友大包小包地提着下楼,打车回家,上楼时依然是自己提着东西,身高1.77米的儿子一路随行,却没有帮妈妈提一件东西。到家后,朋友埋怨儿子不懂事,不知道帮忙拿东西,儿子不服气地顶撞妈妈,于是两人争吵起来,最后儿子愤然离家。两个小时后,已过子夜,未见儿子回来,朋友着急了,于是给我打电话。

我帮朋友分析了情况,安慰了她一番后,对她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朋友是大学教授,儿子6岁时离婚,为了儿子,她一直未嫁。像大多数离异的家长一样,她对孩子溺爱,一味奉献,从不告诉孩子要付出,要有爱心和责任感,渐渐地孩子就养成了自私的心理。

大包小包的东西固然是送给妈妈的,但是儿子也是其拥有者和享用者,某种程度上,东西也是属于他的,他拿这些东西并不是在给妈妈帮忙,而是他应该承担的义务。退一步讲,即便此物与他无关,眼看妈妈提着重物气喘吁吁,自己却无动于衷,这是一个有责任感、懂感恩的孩子的所作所为吗?

对于一个男性来说,不管是少年时代,还是成年之后,他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我是男人。这个声音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呼唤,可遗憾的是,父母的溺爱淹没了孩子的呼唤。所以,要想让孩子懂得回馈父母之爱,父母不妨对孩子示弱,试着依靠孩子。比如,去超市购物,让孩子提拿适合的东西;郊外爬山,让孩子回身拉你一把。只有你依靠了孩子,孩子才能感到助人的快乐,才能感到拥有能力的自信,也才能感到回馈父母的幸福。

我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叶菡的儿子,还是朋友的儿子,之所以这么大了,连帮父母拿件东西、倒杯开水都懒得伸手,归根到底还是做家长的教育不当所致。所以,前车之鉴,当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