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心理护理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心理护理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通过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有助于减轻和消除对心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性差异(p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出血;心理护理;影响

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性出血。此病常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引起,先天性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液病等也可并发出血,多发于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人。其特点: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眼球同向偏视、歪嘴、偏瘫等突出症状[1]。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8例,进行心理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6.7岁,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55.6岁。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1)急性期病人生命危急,家属十分着急,应主动与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减少一切不良刺激,使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抢救与治疗。2)恢复期病人常因生活不能自理而出现悲观、忧郁情绪,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应正确引导病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确保情绪稳定。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观察两组的心理状态及肢体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通过治疗,试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心理特点

3.1.1 绝望心理

急性期患者意识一旦恢复,发现自己肢体瘫痪或失语等症状时,会普遍出现悲观失望、焦虑、易激惹等负性情绪[2]。恢复期起初阶段,患者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较快,其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恢复。但是,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的患者能够说出含糊不清的言语后,恢复的速度会开始减慢甚至停止,患者往往悲观失望,重新失去信心,表现得消沉、焦虑、失望甚至绝望[3]。

3.1.2角色认识冲突

由于患者病前在家庭、社会都是受人尊重的“主角”,有的还是单位领导,一旦瘫痪在床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成为“病人角色”,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一时难以接受。从急性期转到恢复期,其角色行为多处于角色强化阶段,对能否恢复原来的角色感到疑虑不安。后遗的运动和语言障碍,使患者对自身的能力恢复表示恐惧与失望。有些患者随着病情的迁延,已安于病人这个角色,依赖性强。个别长期住院的患者还可以出现对角色厌倦的心境。

3.1.3 情绪波动

最常见的表现是烦躁不安,情绪易激动甚至愤怒,凡事不顺眼,心烦任性,易将烦躁愤怒情绪发泄到其他人和事物上,常大发雷霆与人争吵或冲撞物品,或将烦躁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脑出血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中年人感到自己的了“不治之症”,伤心绝望,脾气暴躁。老年人孤独感重,自尊性强,好猜疑,对周围事物过敏,易出现主观感觉异常。

3.1.4 牵挂内疚

患者在神志清醒或半清醒时,想到自己可能救治无望,就要离开自己的亲人和人世时,不但悲伤不已,而且还会同时产生留恋、牵挂和内疚之感。总觉得走的太急太快,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因而对亲人感到内疚自愧,大有死不瞑目的样子。

3.1.5 依赖心理

患者在急性期一切生活均由护理人员帮助,因此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患病的人,是被照顾的对象,依赖性强,被动性加重,行为退化,希望得到别人同情,生活上的事不论大小都依赖别人去做。即使到恢复期,也不愿活动,尤其不愿下床进行功能锻炼,担心摔跤,害怕锻炼失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4]。

3.2心理康复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病情患者的不同心理因人而护,善于疏导,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完成每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5]。尤其要注意进行各种功能训练时的心理反应,如训练摔倒、关节疼痛、脑出血复发、尿路感染或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均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应引起护理人员注意。经常与患者单位和家属联系,共同关心体贴他们,增强他们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对他们心理变异进行及时的开导和鼓励,帮助解决生活困难[6]。教会患者及家属各项康复技能,共同提高康复质量。从生物发展历史看,上肢活动,特别是手指的精细活动及高级神经活动,包括思维、语言文字等,都是人类独有的功能。这些活动与生物的其他活动相比,是比较“年轻”和“脆弱”的。这些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完全恢复的过程就相当缓慢和困难,因此,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往往是大关节活动首先恢复,而下肢活动的恢复又先于上肢。肢体、语言的锻炼可以促进脑的活动。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热情鼓励,调动患者的心理能动性,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

本组资料显示,实验组进行心理治疗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转归及疾病的认识以及肢体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有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更好的配合治疗,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陶玉燕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21(24).49-50.

[2] 毛仁丹吉,王新田.心理干预对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0(04):57-58.

[3] 徐燕.心理干预对ICU家属的情绪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02:):176-178.

[4] 王洪霞.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0,27(03):69-70.

[5] 王艳芳,潘小平.对20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心理干预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07):115-116.

[6] 刘发荣,廖震华,陈立明.护理专业实习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通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8(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