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H319

职高语文教材收编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无不存在审美价值,熔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与艺术美于一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依据课文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是课文分析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课文分析的美育任务,就是指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美育因素,了解得深些,理解的透些,感受得多些,开发得广些。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另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意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平平常常山上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等等,这些句子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句句富有风韵。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学生会有一种“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的“空中”感。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给我们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文中大量散文化的语言,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民俗风情画面上,使意境富于诗情画意。如“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等等,这些句子读来是那样纯净自然,我们却可以看见作者努力构建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通过语言的中介,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二、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美的形象指的是教材中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牵动学生的思绪,引起学生美的趣味,逐步形成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审美观点。所以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

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文章从“我”与母亲对卖白菜的不同心态写起,然后写到母亲和“我”对买白菜的老太太的不同态度,最后写到母亲因“我”的过错而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文章对比着来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强、自尊、朴实和诚信。而且借助母亲的形象,我们也对做人做事有了和作者一样的看法:再穷也不能失掉自尊,再穷也不能丢掉诚实。

再如林清玄《好雪片片》中那个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老舍《我的母亲》和史铁生《合欢树》中善良宽厚、坚强执著的母亲,孔晓《雪山上的红盖头》中献身祖国边防事业的小雪,《孔雀东南飞》中美丽而忠于爱情的刘兰芝,《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女子等,在分析这些文章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不仅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阅历,而且能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培养积极的人生观。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

课文中还有一类人物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但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有丰富的内涵,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雷雨》中的周朴园等,他们也同样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认识。

在分析课文中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极有气势,高唱入云,意境壮阔:长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引出作者心中万古的豪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家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鸦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这些美的意境无不浸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美的意境,运用“读想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印入学生脑海,进而体会作家抒发的浓浓深情。

四、抓住美的事理

领悟事理美是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情并茂,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总之,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美,不追求美,不会欣赏和创造美,那么可以说在精神气质或在能力上是有着严重缺陷的人。因为美与社会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好文章,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本领的同时,唤醒、鼓舞学生对各种美的认识,潜移默化中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祖国未来培养出有智慧、感情丰富、有审美意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