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门诊部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的角度出发,对一些设计空间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的运行状况评价,以期对医疗建筑门诊空间设计有所借鉴。

关键词:门诊部;公共空间;环境行为

由于国内对环境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建筑设计中对环境行为的考虑不多,设计重点仅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及形式上。作为现代化的医疗建筑,在满足基本医疗流程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环境空间设计,以便更好地为医患提供就医和工作环境,是时下应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为分析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与原设计构想的对比,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其公共空间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新门诊楼在2012年投入使用,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门诊及医技功能。

一、门诊部的医疗行为概况

门诊部是医院中人群集中最多,构成也相对最复杂的部门,与住院部的集中人群相比,门诊部人群的自主支配行为相对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应关注的空间设计也较多,特别是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门诊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关乎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效率及就医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

二、门诊大厅的医疗行为与空间设计

门诊大厅是医院的重要人流集散地,是就医者进入医院的第一站,在此一般会进行问询、挂号、收费及取药等活动,因此一般在周边设置竖向交通系统,分散人流进入其他各层。

北大医院门诊楼的门诊大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大厅为挂号收费大厅,西大厅为取药厅。挂号收费从早上六点即有人排队,至八点左右排队人数达到高峰,然后维持一段时间至十点左右排队缩短。而取药大厅正好相反,至10点左右取药人数达到高峰。取药流程需要先登记然后等待配药与电子叫号发药,因此设置了等候座椅,座椅面向取药窗口便于获得取药信息,因此使用率很高。从实际使用效果看,由于门诊大厅分区明确,并且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配置,使用效率较高,在大门诊量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有部分相对宽松的公共空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登记窗口数量偏少,只有一个窗口提供登记服务,造成排队人流较多,对取药人流有一定阻碍。

为增大等候空间,我们在门诊大厅的柱子四周设置了环形休息座椅,但没有设置扶手,于是有人在此躺卧,因此在目前阶段,应注意对人行为的限制。

另外,在门诊大厅的公共空间设计中,挂号收费空间设置与门诊药房的设置因医疗行为的不同应有所区别,对空间大小、窗口数量等应做细致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在细节设计上应对就诊人群的行为有所限定,做到人多而有序。

三、医疗主街的尺度与功能

医疗主街在如今的医院设计中较为普遍,其主要功能为疏散人流、联系各个功能空间。北大医院门诊楼的医疗主街中心为竖向交通体,分层设挂号收费、卫生间等;东西两侧沿主街设置诊区及候诊空间。

北大医院门诊楼医疗主街净宽5.4m,标准层每层的一端设置3个诊区,平均每诊区设置60张等候座椅。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上午高峰时期,走廊并不显得十分拥挤。分层挂号收费窗口直接开向医疗主街,设有4个收费窗口,并留有4.7m的缓冲地带,高峰期每窗口排队人数在8人左右,基本不会影响到医疗主街的交通。由于医疗主街为尽端走廊,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尽端的候诊区占用了走廊空间,扩大了候诊区域,也不失为有效节约空间、改善候诊环境的方式。

四、候诊区空间

(一)流程

对于标准诊区的设置起初的设想是按照一次候诊-叫号-二次候诊-就诊的流程设计,主要是在一次候诊区通过由护士站控制的电动门对进入二次候诊走廊的患者进行控制。可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有诊区的此道自动门为常开模式,可自由出入,与设计最初理想模式有差异。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护士站的护士数量偏少,护士大部分精力用来处理咨询、登记等直接面对患者的事务,无法分身控制此门的开关。但是由于患者需要在一次等候区获得就诊诊室等信息,所以患者不会盲目进入二次候诊区,二次候诊区秩序相对良好,只是对陪同进入的患者家属数量及闲杂人等缺乏控制。

(二)座椅设置

在候诊区,我们设置了5个一组的候诊椅,通过观察发现,在候诊人数不是特别多的科室,中间座椅基本无人使用,而在候诊人数多的诊区,则会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就医者出于便利性的要求不喜欢联排座椅的中间位置,所以建议不妨设置4个一组或3个一组的座椅来照顾就医者的感受。

(三)眼科诊区

一般情况下,眼科就诊的人群需在就诊前进行视力检查,因此在设计初期,即根据科室意见将视力检查诊室设置在了诊区外部,紧邻候诊区。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视力检查没有独立的候诊区,并且没有采用叫号系统,就诊者从诊室门口便开始排队,影响了进入候诊区的人流,也影响了主通道的人流。建议设置叫号系统,让患者进入候诊区内等候,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

五、诊室空间

虽然单人诊室面积只有12m2,但也进行了空间划分,从诊室门至诊桌为患者活动区,诊桌至窗户区为医生工作区,通过家具及医疗设施的摆放进行划分。诊桌面向诊室大门,左侧设置患者座位,右侧设置工作电脑,方便医生问诊的同时能够在电脑上进行记录。

六、竖向交通

北大医院门诊楼内设置6部垂直病床梯,从地下一层到五层,共10部扶梯。扶梯3分钟上行人数138人次,电梯上行2次,每梯按12人计,共计24人。由此可见自动扶梯的运输效率远远大于垂直电梯。所以在大型医院的门诊部中扶梯是重要的竖向运输工具,而垂直电梯主要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及货物运输等使用。

七、特殊就诊人群的医疗行为

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候诊时间长,有很多年长体弱的患者由于无法长时间坐立,需要平躺,因此在某些候诊区相邻的主走廊上,在电梯厅附近的休息空间内架设了数个便携床,供患者躺卧及家属陪伴使用。

由于在设计时对此部分特殊就诊人群缺乏足够的考虑,致使现有的候诊空间偏小,只能满足座椅的摆放,因此目前只好由患者自主地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安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将此类特殊就诊人群的科室候诊区扩大,设置部分自由空间供患者静卧。

八、患者隐私保护设施的使用

目前保护患者隐私是医疗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北大医院门诊楼在设计中对这方面也有所考虑。如多数诊室设置为单人诊室,且就诊时保证诊室门关闭,经现场调研,目前医生及患者基本能够做到就诊时保证诊室内的1对1的状态,既保护了患者隐私,又能够为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外,在放射科走廊设置了若干个公共更衣室,方便患者更衣,同时设置了自助储物柜。但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公共更衣室基本空闲,患者大都在检查室内进行更衣准备。主要原因是患者需要先进入检查室,被医生告知更衣事项后再出来更衣,而从更衣间出来之后需通过主走廊再进入检查室,就诊流程上较为繁琐。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各检查室内设置独立的更衣室,能够更好地提高使用效率,保护患者的隐私。

九、结束语

医院门诊部空间,具有功能的复杂性及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中应与设计师、科室人员等进行深入沟通,对就诊流程进行细致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对医生、患者的行为模式进行调查与设想,使最终的设计能够更加合理与实用。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