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乾隆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后一次高潮,也是皇家造园频繁,集中国造园艺术大成的一个时代。诞生于那样辉煌的一个时代的静心斋,注定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颗明珠,值得我们细细赏玩、潜心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静心斋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大内御苑;实地考察;文献研究;静心斋;造园艺术
静心斋建成于乾隆23年(1785年),是皇帝和皇子们读书、操琴、品茗的地方。原名镜清斋,光绪年间经慈禧修缮后改为静心斋。整个院子东西长约110m,而南北进深仅约45m,地势狭长。
1 造园艺术分析
1.1 镜清斋方形院落
从园门进入,正北为镜清斋,中间是矩形水池,水池的轴线与全园南北向的中轴线重合。东西两旁是较低矮的游廊,与园门和镜清斋的檐廊一起,形成廊式建筑包围起来的内向型空间。游廊在空间感受上的开放性,形成了实体建筑之外的虚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为狭小的水院增加了开阔性,并创造了丰富的光影变化。
1.2 主庭院
绕过镜清斋,即来到主庭院,相对镜清斋水院,此院面积要大很多,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这是一个自然式的山水庭院,景观层次丰富而又变化多端。
1.3 爬山廊
位于园子最北边缘,与院墙结合布置成半壁廊,遮挡了园外的闹市景象,隔离噪音。爬山廊随假山高底变化而高低错落,廊虽长,尺度却不大,衬托出假山的巍峨之感。除此之外,廊还赋予了空间丰富的层次,柔化了园林的边界,使得建筑和院中的山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1.4 假山
位于爬山廊南侧,分南北两重,北高南低。采用“环壁”、“幽谷”组合的方式,使得两山之间形成山谷,并充当沟通南北的山路。“在路径安排上,多次运用‘以近求高’之法,将人的视线贴近崖,凭高俯下,则沟壑纵横,如临深渊。数米之山,却有万丈之势。利用峰峦、沟谷的虚实对比,突出山形布局的层次”。假山于南北两重山脉之外,还置有散布的山石,置身其中,仿佛那些山石即是山麓的余脉。映衬和对比之下,更突出了“基脚壮厚,峦岫、冈阜培拥勾连,映带不绝”的大山气势。假山西北最高处的山顶上建有叠翠楼和枕峦亭。山上建楼,强化了假山的山形轮廓,增加了巍峨之感。楼和亭形成犄角呼应之势,与东面的汉白玉小拱桥形成对景,形成了东西向的次轴线。沿着轴线,从自焙茶坞东廊西望,由近及远可见汉白玉小石拱桥、沁泉廊、假山山峦、枕峦亭,以及树木掩映之下更高一层的叠翠楼,目之所及,错落有致,不失为一张前、中、后景完整协调的风景画。可以说,“此园兼备平远、高远、深远“三远”之美。
1.5 沁泉廊
位于庭院中心,为三开间的短廊,与镜清斋对应,形成南北向轴线,将水池一分为二,在南北向上划分出山石之外的水的2个空间层次,使得进深效果进一步加强。
2 手法总结
此园的成功在于:(1)山、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巧妙,空间虚实变化多端。此园中的山,有自然丰富的地形变换,采用沟、谷、壑、洞等多种形式,营造了虚空恬静的气氛,营造书屋需要的“幽”境。此园中的水,被设计者化整为零,分割为若干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小块,以不同的水面为中心分别,再形成若干各有特色的小景区。小庭院罨化轩、抱素书屋、画峰室都是以水池为中心,彼此又相通形成一个完整水系。山与水的结合十分巧妙,横亘东西的两重假山,如马蹄形的屏障,与水池环抱嵌合,余脉深入水中,形成水岸、石矶,使得水面和假山的过渡十分自然。(2)通过多层次的景观(如前所分析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中轴线上多层次景观),将原本进深很小的空间最大成度地丰富化,这也是此园最成功之处)。
3 园内的植物配植值得细细品味
所选植物虽然不多,但仍注意乔木灌木的搭配组合,乔木有油松、臭椿、桃树、海棠、侧柏、红枫等;灌木类有紫丁香、紫叶小檗、迎春等。春可观花、夏可乘凉、秋可赏枫、冬仍可观松柏之苍翠。在分布上,从西到东按从密到疏变化,与山脉从高到低的变化吻合。叠翠楼四周种植高大的乔木,如侧柏油松等,营造了树林的感觉;中部假山处零星种植了几棵树,仅作为背景和掩映,意在使人有身处万山丛中的联想;不经意处的一丛丛野草花,似乎将真山一角凸入园林之中;用散布的山石象征山麓余脉,使得“整组假山于博大峻厚中又见婉约多姿,仿佛真山一角的陵阜陂陀形象”。另外,在全园驳岸的石头上都种植了爬山虎,春夏呈青翠的郁郁葱葱之势,秋可观其灿烂红艳的秋色叶,与水中倒影和金鱼相映成趣,使得园子宁静而富有生气。
4 结语
镜心斋虽小,但它其中所包含的这些造园手法、造园理念,对今天的园林设计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地品味和咀嚼,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玲毅.北海公园掇山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