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召伯甘棠图碑》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召伯甘棠图碑》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召伯甘棠图碑》原立于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公庙内召公殿前,1981年移存于岐山县博物馆收藏,经鉴定系馆藏三级珍贵石刻。

《召伯甘棠图碑》通高210厘米、宽74厘米、厚15厘米,青石质,圆首方身,碑首素面。碑体保存完好,唯年代久远,碑面风化,出现自然纹理。《召伯甘棠图碑》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岐山县令李文瀚偕幕僚在召亭故地春游访古时,见甘棠古树,有感于召公懿德,随即运用传统写生绘画手法绘制了甘棠图,并撰写了甘棠图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岐山邑人武澄得此画作,勒刻上石。

石碑右上部刻有“召伯甘棠图”篆书五字,左上部刻有李文瀚撰写《甘棠图记》一篇,中下部为一甘棠树全形,左下部有武澄题识,右下部有李文瀚“家在江城画里”朱文印一方。

李文瀚(生卒不详),字云生,安徽宣城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七年(1847年)任岐山县县令。为人正直,善书画。

石碑左上部《甘棠图记》前有起首印“强项令”白文印章一方,记尾有“文瀚”朱文印及“云生”白文印章各一方。图记内容如下:

《诗・周南召南谱》曰: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史记》索引曰:召者,畿内采地。爽始食邑于召,故日召公。《水经注》:雍水又东径邵亭,世谓之树亭川。亭,故邵公之采邑也。岐阳即古周都。邑志:召亭去城八里,土人谓至今有召伯甘棠树。余疑或出后人傅会然,恒思一访之。乙巳上巳后一日,春阴去淡,昼永庭闲,偕幕中诸友,策马出西郊,行八里许,至一村,即召亭也。北间,进而西选,有衡宽计二弓,深约半箭,四周环以墙。中唯一树,正及花时,腰围七尺,高约六丈余。老干横斜,着花繁茂,瓣五出如梅,白而小,如雪之糁树,而枝叶尽为所掩。里人并能名之,谓即诗所咏召伯蔽芾之甘棠也。夫由周以来,积三千余载,虽金石之物,莫不剥烂,而一树犹无恙,然耶?否耶?然召亭固即召公旧治,其树亦特异,非凡木可比,且《水经》即有“树亭”之称,或即指此树而言,未可知矣。惜穷乡僻壤,考古者未一经历,遂寂寂徒称于农夫田老也。岂召公之迹,将久而始显,其奇耶?其必有神物扶持而呵护之者。正未可以寻常人事疑也。召公之明德远矣,爰绘斯图以志景仰。

道光二十五年清和下浣宣城云生李文瀚敬绘并记

石碑中下部的甘棠树全形,主干上分为三枝,一枝枯折,另两枝枝繁叶茂,正在花开时。综观甘棠树全形,雕刻手法细腻,形态逼真,花繁叶茂,老干横斜,给人一种苍劲雄浑之气。

石碑左下角有武澄题跋,内容如下:

邑侯李云生师治岐,以循良称。丁未夏,澄谒见,因出此图并所制之记以示,寓意遥深。至其精妙绝伦笔墨之必传,特余事耳。亟请持归。众见皆怂恿勒石以垂久远。碑成,遂建诸卷阿,志爱也。然则吾岐之民,凡览此图者,其有异于爱甘棠乎!

道光二十七年秋九月弟子武澄谨识并书

武澄(生卒不详),岐山名士,学识广博,善诗文。

召公是西周初期与周公齐名的政治家,姬姓,名爽,周文王庶子。因其最初的采邑在召地,位列三公,故称召公,亦称召伯。召公一生最被称颂的功德就是他对西方的治理,《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图中的甘棠古树即《诗经・国风・召南・甘棠》篇所咏之甘棠,它是为歌颂召公勤政而作,其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清道光年间,岐山县县令李文瀚注重地方掌故,常怀古寻游,遂前往召亭查看考稽,见甘棠古树虽时已数千载仍枝繁叶茂,感慨万千,绘制“甘棠图”并撰写“甘棠图记”,其文图充分反映了作者对西周杰出政治家召公的敬慕和爱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移驾西逃长安,武澄之侄武敬亭等人奏请拨专款修建召公祠,西太后应允并御题“甘棠遗爱”木匾一方。

李文瀚的丹青妙画今已不知下落,生长于召亭的甘棠古树也因宣统二年和民国25年的两次狂风袭击而毁(据民国《岐山县志》记载),召公祠在“”中也被拆除,唯留这通《召伯甘棠图碑》珍藏于岐山县博物馆。这通石碑记载和传承着千百年来人们怀念召公,祈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而此碑石拓片也为人们喜爱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