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径通幽跌宕处犹抱琵琶半掩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径通幽跌宕处犹抱琵琶半掩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记叙文时,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考生都必须悉心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中,要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中出现的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对考生而言,也是一种强调和暗示。因此,理解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常见考点。

概括故事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了一篇记叙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抓住了它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阅卷实践,可知“概括故事情节”这个考点,常常考查考生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补充完整的故事情节链和初步评价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1.主体不同,表述有别

在解读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时,考生要注意弄清记叙的六要素,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可用下面句式概括:本文记叙了+××人+××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在解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时,要写明通过叙述主人公做的××事,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例1.阅读李雪峰《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阅读全文后,围绕“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在方格中补全故事内容的概括。

[[时 间\&我 们\&朋 友\&刚到景点时\&(1) \&与本地山民们套近乎,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谈笑,对着巍峨起伏的大山指指画画\&游览景点时\&前呼后拥地跟着导游登山\&(2) \&游览归来时\&被他作品中的那种峻奇、壮美和恢弘惊呆了\&轻描淡写地说:“熟悉的地方没景色,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路远远不能抵达的地方。”\&]]

(2011年浙江余姚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这篇文章按照“刚到景点时―游览景点时―游览归来时”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表现。根据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文章,便可以发现作者在第3段写了“刚到景点时”,“我们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的内容,在第7段写了“游览景点时”,“朋友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等内容。上述构成事件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我们”和朋友对摄影的不同态度。

【参考答案】(1)七嘴八舌地纷纷向导游小姐询问如何才能平安、快捷、全方位地游览每一个风景点。(2)一个人攀巨石,劈荆棘。

2.理清线索,梳理情节

如果把记叙文的情节比作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线索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金线。作者紧紧围绕着这根金线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所以,在梳理故事情节时,考生要弄清楚文中的材料是围绕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答题时明确了记叙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就可以理清故事情节了。

例2.阅读周海亮《雪地烤红薯》,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高声吆喝送红薯

(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就这道试题而言,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开端(“手忙脚乱烤红薯”)和高潮(“高声吆喝送红薯”)的答案。考生应根据这个提示,按其思路和格式对发展和结局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通读全文后,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画出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简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②③④⑤主要写“称红薯”,怎么称法呢?③段中说“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⑤段中说“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眼睛一亮”。可见当有人来时,他就“打起精神称红薯”。⑧⑨⑩11写的是天黑了,他连一个红薯也没卖出去,只好自己“吃红薯”。怎么吃法呢?⑧段中说他“慢慢地吃起来”、“不声不响地吃”;儿子则在学生宿舍的“黑暗里”流着泪偷偷地吃。在这寒冷的雪夜里,父子俩都在“不声不响吃红薯”,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参考答案】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3.提炼整合,关键语句

阅读记叙文时,若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并认清其作用,对梳理故事情节会有很大好处的。比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等。找准了这些关键句并加以提炼整合,往往就比较容易解决梳理情节这一环节了。

例3.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选自朱成玉《别踩疼了雪》)

【真题回放】文中画线的句子“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1年安徽阜阳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作者以这句话为关节点来衔接上下文,而上、下文的内容则分别是“看雪”和“回忆妈妈”。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侧重于启下。

【参考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对“看雪”的描述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去作铺垫。)

4.发挥想象,合理补写

在记叙文阅读中,有一种热度指数很高的补写情节题,其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根据选文的相关情节进行合理想象;二是按要求补写与材料相关的具体事例。这两种考查角度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素材积累,后者侧重于想象能力。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原文的主旨,无论是补写事例还是想象情节都要紧扣原文。

例4.阅读佚名《爱输给爱》,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文章的结尾写到“月台上,一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

(2011年福建南平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命题者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进行加工的能力,考查想象与补写能力。具体答题时,要根据事情发生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想象,要与整篇内容和结构相协调,要与人物性格相吻合,要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注意情节之间的连贯,补写的情节要符合事件发展的规律。如果偏离这些要件,就很可能搞成狗尾续貂。

【参考答案】我是多么傻啊!弟弟明明早就打算放弃学业和舅舅打工来供我读书。我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好的弟弟、父母,他们都在关爱着我,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回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