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以旧引新,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要想利用电教媒体 “温故而知新”,就必须在课件的设计上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另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二、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启动学生的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一年级《问题解决》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第19页捉迷藏情境图,我说,在这幅美丽的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看着美丽的图画,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我由衷地赞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但能从图上获得信息,还能结合文字来理解知识,真棒呀!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电教手段理清教材要传达的信息,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电教媒体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的乐趣,参与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四、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利用电教媒体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开课,老师边演示边给同学讲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三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当然,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让多媒体伴随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