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引导,重培养,让兴趣之树常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引导,重培养,让兴趣之树常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兴趣是人们学习、探索和创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活动,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会使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兴趣不仅是学习的一种心理动机,更是一种积极态度与情感的有效转化与投入。做任何事情,如果是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来投入,其效率必然是高效的,其动力也必然是持久的。如果由兴趣发展成一种行为习惯,不正是教育意义所在吗?下面笔者就十几年来在语文一线工作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教训,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兴趣之花常绽放,让兴趣之树永青葱。

一、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认为,课前的导入在调动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根据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开动脑筋,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导入,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就像一场音乐会前的调音一样,调得准了,就为后来的精彩演奏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设计导入环节,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展现意境

就像欣赏诗歌一样,语文教学也需要意境。在刚上课时,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朗诵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营造符合课文的意境,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这样学习起来,兴趣浓,效率高、印象深。在上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之前,我找来一段反映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东三省,残酷屠杀中国军民的影像资料在课前播放,再现当年的情景,以此来唤醒学生潜藏在心中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当中,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情感的领会。

2.激发感情

舞者、歌者在表演时必须倾情投入,这样才能感染观众。笔者认为一堂语文课,也是老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一个过程,所以老师必须在一开始,就把一种激情营造出来,这样的激情导入会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为高效率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习《观舞记》一文,一开始,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本文开篇:“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然后提问:冰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章开头,她为什么还要假设自己是诗人、画家、作曲家和雕刻家?这样一组排比句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什么作用?学生因好奇、激动、兴奋而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认真地阅读、探讨课文。

二、设计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同时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设计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是有很大帮助的。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会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营造问题情境,是实施启发教学的关键。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趣,就会有兴趣参与其中,积极思考、探索。如教学朱自清先生《春》一文,我创设了如下三个问题:①春天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学们想一想,春天的哪些景物体现了春天的这个特点?②假如让我们画一幅画来表现美丽的春天,你会怎样来构思呢?③作者把春天比作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请问这几个比喻你认为恰当吗?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踊跃,列举了很多很多的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一些景象。后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他们个个积极地思索,都想找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但一时又难以说准。在这种“似懂非懂”的问题面前,学生最感兴趣,迫切希望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无疑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三、双向情感交融,营造课堂和谐气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注意在课堂上的双向情感交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笔者任教十几年,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开始的以老师为主的“灌输课堂”到“幸福课堂”,再到如今非常流行的“生命”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唱主角”,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这一变化,无吝于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正如任何一次革新都会带来争议一样,新形势下的这次语文教学改革也产生了诸多的“不适”。笔者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利用各种形式,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能力。其次,现在多媒体教学在大部分学校都得到了实施,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着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融通、相互影响,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课堂中要有游戏,有幽默,有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如人教版九下《公输》这篇课文篇幅长,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场面感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成三个“剧组”,各自推选一位演员,分别扮演“墨子”“公输”和“楚王”,在“学生导演”的编排下,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各自的小组为演员的台词、表演出谋划策,然后在课堂上安排时间由他们上台表演历史剧《墨子楚国行》,看看哪处演员的表演更为出彩。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他们主动地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把握人物性格,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并且很有创意地设计符合故事发展的新情节和符合人物特点的对话、神情等。这样的教学活动,便于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扬竞争与合作的精神,也融洽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幸福”而和谐的课堂。

总之,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树常青,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寻找途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让我们共同努力,迎来初中语文教学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