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剪一刀,多一片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剪一刀,多一片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回放】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时,笔者请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从一张长为10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解决这道题所需的条件比较隐蔽,大家可以尝试画图,从图中寻找需要的条件。

生:我通过画图,发现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

生:剩下的图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剩下的图形的宽可以用10厘米减去6厘米,是4厘米。

生:用长加宽的和再乘2,可以算出剩下的图形周长是20厘米。

师:大家通过画图找到了需要的条件,解决了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吗?

原本以为这道不算复杂的问题应该告一段落了,不想有一个学生还一直举着手。

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答案。老师常常鼓励我们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今天我真的想到了!我的方法和你们刚才的不一样!

师:那一定要请你来说说。

生:我的剪法跟刚才的同学不一样,不过也能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我是从中间剪的。(见下图)

师:大家认为这样剪,可以吗?

生:这样剪,太麻烦了!要剪两下呢!

生:题目里并没有规定只剪一下呀!

生:这样看来,似乎也有道理。

生:我觉得很好,重点是它确实与众不同。

生:就是很有创意!

(有学生自发地鼓起了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有时太多模式化、类型化的方法往往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自由生长,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虽然有时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完善和完美,但其中蕴涵的创新意识却是最难能可贵的。从学生的反应看,他们对同伴的创新之举还是认同和欣赏的。

师:如果这样剪,剩下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呢?

生:我从中间剪,剩下的两边的小长方形是一样的。每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周长是16厘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就是32厘米。

生:你是从中间剪的,我还可以不从中间剪。

师:那你从哪儿剪?(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可以这样剪。

师:还有其他剪法吗?

生:有。可以左边剩下的图形宽再比1多一点,而右边剩下的图形宽就要比3少一点,那一点只要同样长就行了。

生:只要保证剪出的长是6厘米就行了。

师:那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生:有很多种!说不完!

能从有限走向无限,数学的魅力彰显无疑。学生们兴奋了,为自己思维上的突破而激动!

师:这些剪法,剩下的图形周长怎么算呢?

学生还没有接触有关分数或小数的知识,但笔者想再给他们带来点挑战,同时也期待他们的思维能“更上一层楼”。

生:这就不好算了,因为剩下的图形的宽不好表示。

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毕竟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是有限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只要保证从长边里剪下6厘米,得到的就一定是正方形。剪下的图形的边长可以确定是6厘米,那剩下的图形的什么也是确定的呢?

生:我知道了,两个剩下的图形的宽合起来一定是4厘米,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些剪法剩下的图形和刚才一样,也是32厘米。

师:不管怎么剪都是一样吗?

生:是。

生:而且刚才的第一种剪法剩下的图形宽也是4厘米。

师: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剪,什么不变?

生:剪的位置在变,但剪下的图形边长不变,剩下的图形的宽(或宽的和)不变。

生:既然剩下的图形的宽都是4厘米,那么为什么剪一下和剪两下剩下的图形周长不相同呢?

生:因为多剪了一下,就多出了两个6厘米。

生:我认为,如果想要剪得方便,就只剪一下;如果想要剩下的图形周长更长,就剪两下。

在这个环节的讨论中,学生能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沟通、比较,并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对其中蕴藏着的辩证思想方法的体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得到了提升。收获的喜悦激荡着他们的内心,这种征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这必然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

【教后反思】

一、尊重个性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有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也一定会有各不相同的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当学生有机会、有胆量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时,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充满个性的想法,而不是以集体的思维模式代替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更不能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也许学生的想法不够完美,但他们表现出的创新意识是最宝贵的,需要教师的呵护和珍爱。

二、把握契机,即时生成,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来自学生自身的学习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来自同伴的真实体验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这节课上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来自学生,而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呈现给学生的,因而学生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以一种主人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中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把握契机,抓住学生思维中瞬间的闪光点,把它挖掘出来,再不断放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超越课本,更超越自身。

三、充分准备,厚积薄发,积累自身教学智慧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才能打好有准备的仗。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不能预测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利用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不留痕迹地将之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生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如果没有平时的教学研究和积累,当课堂上出现未曾预见的情况时,教师很可能就手足无措、乱了阵脚,更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和灵动生成了。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22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