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教学的“三要”“三不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的“三要”“三不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导入:要激情,不要平淡——唤醒每一个学生

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出示一个学具:一只很可爱的小乌龟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小乌龟的身子是在一个正六边形上,而它的脑袋在正四边形上。老师让大家猜一猜,至少要转动多少次,乌龟的脑袋就会重新回到它的身上来?绝大部分学生都猜成6次。师演示转动。转动6次后,乌龟脑袋好像是回来了,但是方向却反了,学生们觉得不可思议。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学生探究为什么6次是不对的。在转动6次不对之后,有的学生就猜要转动12次。于是老师带领大家继续转动下去,12次以后,就转回来了。老师问:“为什么不是6次,而是12次。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想!”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学前动员的一种艺术。

研究表明,教师作用的80%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或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20%在于流程操作。教师的教学,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导入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如某教师创设了一个“少林点穴初级功法第一部——眼功”的武侠情境,激励学生想要做“数林高手”的话,现在就要练“眼功”,而且要坚持不懈地练,直到养成习惯,从1开始按顺序数数,数的数越多,速度越快,功力等级就越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引向数数这个基础的数学问题上。学生在练习“少林绝学”的兴趣中进行数数的练习,无形中培养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巩固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如通过和家长逛街购物付账等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导入“百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加减法认识从抽象运用过渡到实际应用的层面。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挖掘学生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然后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人民币的知识。学生认识到钱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之后,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人民币元角分单位的转换和计算。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有“实用性”,从“抽象”到“具体”。教学要坚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完整认识周期性设计。如概念教学的新授课是从具体到抽象,那么练习课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应用过程。

落实四基:要自主,不要包办——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

“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片段。

师: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用相同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的知识,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吗?相信同学们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学习目标。

生读。

师: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灵活变形。

老师作简单要求后,学生全体起立,面对面的两位同学开始对学,有的相互交流不同方法,有的在互相帮助。教师密切关注各小组的情况,随机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3分钟过后,同学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一个小组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进行群学。教师仍然在组间巡视,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补充,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又过了两分钟,学生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有的继续交流。

师:没有弄清楚的同学继续讨论,弄明白了的同学思考一下,除了你已经想到的方法外,这个题还有别的方法吗?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经历了如下阶段。

1.独学(学习前置,问题前置):“读”“划”“练”。

“读”就是阅读教材。把教材整个读一遍,不管哪一科,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觉有些理解,有些不理解。那些看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就是学生的思维断点。独学环节重在思考,需要每个学生都静下心来,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

“划”就是把思维上的断点、有障碍的地方、模糊的地方划出来。这就是要交流的重点内容。

“读”和“划”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问题,以实现带着问题去跟小组成员交流。

“练”就指练习,是独学的最高层次。有效自主学习最后要体现在练一练上,就是借助导学案,尝试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

2.对学(对子交流):学习对子把独学环节初步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先跟自己的对子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印证结论和解决难题。

3.群学(组内交流):学生在对学中仍未解决的问题,再在小组内集中讨论,借助集体力量进行解决。

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对学、群学是以解决导学案中学生自己不会的问题为主,由学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促兵”、“兵强兵”。

这样的教学,完全转变了教师包办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实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建设:要皮匠,不要和尚——团结每一个学生

中国有句谚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又有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谚语说的就是缺乏和拥有团队精神的不同后果。我理解的团队精神就是一个集体中的每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发挥各自的能力,获得最好的结果。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课堂教学改革,变夸美纽斯倡导的“舞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多元、双向的对话关系,开放、民主的人文关系,和谐、促进的合作关系,平等、互助的团队学习;追求的是真实、高效。实施“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可以达成两大目的:一是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逐步缩小团队内部学生学习的差异,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二是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化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形式,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交流、展示等学习活动,补齐木桶的短板;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通常放在组内评价,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小组整体水平。要成功实施“小组式”的团队合作学习,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先要组建小组。组建小组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等将全班学生划分为每组4到6人的学习团队。组内成员每人都有一个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评价员等,每个岗位都分配一定的职责,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

还要进行小组建设。小组建设的内容有:一是创建小组标识,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规、组徽、组歌等,并制作成小组文化标识牌,激励每一个组员。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和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打造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二是制定小组规章,根据班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确保每个组员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三是开展小组活动,由组长负责组织每周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