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物理实验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验是学生观察、思维、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主渠道。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标要求,需要不断优化实验资源,变单纯演示为师生共同探究;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探究;变演示为探究推理相结合;变正面演示为反面探究、正面验证;增设演示实验,变抽象为形象。
观察、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引发学生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正是学生观察、思维、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的主渠道。按照惯例,实验教学就是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来完成。可是,初中生对自己注意和兴趣的支配是很不稳定的,再者,他们的好奇心极强,从而萌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如果不能如愿,则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他们素质的提高。
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标要求,需要不断优化实验资源。
1 变单纯演示为师生共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演示的作用:一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和充分的感性材料,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所必要的观察情境。重视演示的目的性,使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和思考融为一体。在实验中,分“设疑——观察——归纳”3个环节进行:设疑,就是边演示边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步步深入,得出结论。
如“磁化现象”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成的?让学生观察实验(用两个铁架台、两个磁体),边演示边提出问题:1)用铁棒、钢棒靠近铁屑,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分别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钢棒,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当铁棒、钢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面的磁体拿掉,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学生便能依据观察、分析逐步答出:1)铁棒、钢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它们没有磁性;2)铁棒、钢棒能吸引铁屑,说明它们获得了磁性;3)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它的磁性易消失;钢棒能吸引铁屑,说明它的磁性不易消失。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铁和钢都可以用此法获得磁性,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铁棒被磁化后,磁性易消失;钢棒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通过3个环节的教学,很自然地把复杂、抽象、微观的“东西”由实验过程中简化出来,达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思维引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的目的,培养学生很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2 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探究
初中物理部分演示实验操作性较强,变为学生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不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发挥,而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置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把两个磁体的磁极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有的把一块条形磁体放在两根短圆铅笔上,用另一块的磁极靠近它的磁极;有的两手各拿一块磁体,使磁极靠近……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进而表述出实验现象:有时排斥,有时吸引。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引导:怎样时排斥?怎样时吸引?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问题得以解决:N极和N极或S极与S极靠近时排斥,N极和S极靠近时吸引。最后,自然得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正确结论。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是感受性强,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因整个实验由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进入一个崭新的思维环境,新的内容和知识、新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全面强烈的刺激,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在学习效果上,通过具有“创造意义”的实验操作,学生直接获得的知识与信息远比间接获得的丰富。
二是实验性强,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劳动,取得别人无法提供的“劳动价值”,由此引发想做实验、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和通过实验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积极性。
三是独立性强,可诱发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形成。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学生不仅能把现象观察、分析和总结归纳等重要学习环节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理解记忆得到增强,学习效果明显,而且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思维形式也由线性化向平面化、立体化方向发展。
3 变演示为探究推理相结合
初中物理部分实验内容逻辑推理性很强,这样的实验,采用“探究——推理——验证”的教学模式,比简单地通过先演示、再结论的过程来完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因素”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教师着重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的关系,使学生形成感应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的意象,再提出问题:如果磁感线方向不变,使导体运动方向相反,感应电流方向将会怎样?让学生讨论、推理,从而得出“感应电流方向也相反”的猜想,然后实验验证。现象一出,学生的思维马上进入亢奋状态,强烈的求知欲迫使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下面的实验即便不做,只需理论上的点拨,学生便会自己得出“导体运动方向不变,改变磁感线方向,感应电流方向随着改变”,并进一步得出“感应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的正确结论。
通过这种方式,使原本难、繁的实验变得容易,使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开动脑筋、寻根求源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精神,使学生接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4 变正面演示为反面探究、正面验证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一般是从正面入手得出结论。有些实验,如果遵循“着眼于正面,入手于反面”的原则,不仅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应用更灵活。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中,实验时使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不相等,学生看到的现象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不能平衡。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在头脑中便会形成“这样的条件不是杠杆平衡条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做出“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和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相等,是杠杆平衡条件”的初步设想。接着,进行正面验证,从而不仅证实学生设想的正确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强化作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增强学生勇于接受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信心。
5 增设演示实验,变抽象为形象
初中物理家庭电路部分的很多内容,由于现实原因,教材中没有实验,但学生生活经验少,单纯通过理论教学,很难达到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目的。如“安全用电与保护”一节,教材中虽然较为详尽地向学生介绍了“安全用电与保护”常识,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3个障碍:一是教材中没有实验;二是不可能让学生冒险去亲身体验触电事故的发生过程;三是单纯地借助图片教学,很难有效地使学生清楚地掌握“如何做”才能安全用电。这就造成生产、生活中用电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安全用电演示实验”,边教学边演示。
在教学中,边教学、边演示“模拟触电”的过程,营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直观、形象地向学生演示:低压电路中,开关安装在相线和用电器之间的必要性,单线触电、双线触电,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三脚插头(三孔插座)的必要性;高压电路中,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弧触电。让学生明晰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从中获得安全用电和防范触电的技能技巧,进而形成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用电”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优化实验资源,是提高学生初步观察、实验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创造人格,引发学生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