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读中凸现“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读中凸现“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即语文课堂要体现出“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使语文课堂洋溢出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阅读的中心环节是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味”是可以读出来的。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生命 生命》课外阅读为例,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读出语文味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语文味 初中语文 阅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语文学科是一门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读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文味”。

一、引导学生采用“先疑后思”方法读课文

疑是思之始。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内在魅力,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先疑后思”的读书方法,即先小声读,找出文章关键词句,想想为什么,读出疑问;再根据关键词句,用心读一读,体验关键词句的内涵,读出自身感受。同时提醒学生,读书要先疑后思,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课文题目“生命 生命”,引导学生读出题目的深层意蕴。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先疑后思”。教师先读第一节,读到“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这句话时,教师产生疑问:一般翅膀都是振动的,作者是不是用错词了?能不能把这个词变成“振动”呢?“鼓动”与“振动”有什么区别吗?教师可以给学生现场模拟“鼓动”和“振动”双翅的动作,振动双翅是双臂在空中飞翔的样子,鼓动双翅是双臂用力挣扎,好像受到了压力。这样一做就能看出作者用词的精确性,振动是没有压力的自由飞翔,而鼓动面临着阻力,是用手指在捏着它。通过“鼓动”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飞蛾被人捏住想逃生、想求生极力挣扎的状态。仔细揣摩这个词之后,对这一段内容也会有大概的了解,用“先疑后思”的方法有助于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疑后思”方法,迅速进入课文阅读中。

二、引导学生读出词的妙用

学生掌握了“先疑后思”的阅读方法后,会比较观众文章中的关键词,如在课文第一小节中有“极力的挣扎”这个短语,很多学生注意到了这个,不禁问:已经表现出挣扎了,为什么还要再加上“极力”这个词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仔细体会“极力”这个词的妙用,学生会根据上下文中的“鼓动”“生之欲望”等,都意在说明飞蛾被人捏住后,不是一般的“挣扎”,而是求生状态下的“挣扎”,所以用“极力”体现出飞蛾“挣扎”的程度,把飞蛾求生的欲望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理解了“极力”的妙用后,很自然的在读“极力的挣扎”时,加重了读音,好像看到了飞蛾强烈求生的画面。如读到“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惊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这句话时,学生对里面的关联词组“虽然……但……却……”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这样再读时会自然地加重读音。

三、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动感

学生在读出词的精妙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美感。如学生读到“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水泥地上,不屈地向上茁长,昂然挺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句子中的“冲破”“茁长”等体会这段文字表现出来的动感,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时看到的好像不是文字,而是小瓜苗费力的冲破坚硬的外壳,茁壮成长的画面,深深的被小瓜苗昂然挺立的姿态所震撼。如学生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由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动感,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到“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做了一个握拳在胸的动作,形象地体现了对句子的深刻理解。

四、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此篇文章作者用了对比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这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味。如,学生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由它荒废虚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或是”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读出这种关系。学生思考后一般都会明白,两个“或是”体现的是对比关系,前面是可取的人生态度,后面是不可取的、颓废的人生态度,因此要读出前句的坚定,读出后句的轻蔑,这样就能体现出对比关系,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程月敏.让“语文味”再浓些吧——谈谈语文课堂重的语文味[J].现代阅读.2012(07).

[2]杨志坚.让语文课堂散发纯正的语文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龙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