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50例初产妇头位难产的临床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50例初产妇头位难产的临床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头位难产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50例(难产组25例,顺产组25例)。结果胎位异常是引起难产的最主要原因,占难产数的76.0%,而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占胎位异常的78.95%,其中80%行剖宫产术。结论头位难产的防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难产征象,保持良好产力,适时纠正轻微的胎头位置异常。

关键词:初产妇头位难产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75-02

近年来因计划生育及围产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横位、臀位发生率明显下降,因而头位难产比例明显升高,故防治头位难产成为产科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125例初产妇头位难产的表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8月~2011年8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687例。选择经充分试产,有完整产程记载出现难产以手术结束分娩者125例作为观察组(难产组),选择同期条件下充分试产而顺产者25例作为对照组(顺产组)。两组均为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含过期妊娠),第一产程胎心监护正常,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头盆评分≥6分,无阴道试产禁忌证。难产手术包含剖宫产及阴道助产(徒手转胎位、胎吸、产钳)。

1.2 方法

1.2.1分析资料。根据病例记载,统计两组的一般资料、产程表现、处理方法、分娩结局、母儿并发症等。

1.2.2诊断标准:(1)产程异常:潜伏期≥16h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8h为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2h为第二产程延长;活跃期宫口扩张<1cm/h为宫口扩张延缓,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1cm/h为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期宫口扩张停滞2h以上无进展为活跃期停滞,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停滞≥1h为胎头下降停滞。(2)骨盆狭窄、头盆评分、头位分娩评分、胎位的诊断标准按凌萝达等[1]主编的《难产》提出的标准。(3)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参照乐杰[2]主编的《妇产科学》中的标准。

1.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8.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孕妇年龄及孕周

观察组年龄19~36岁,平均27岁,孕周37~43+2周,平均39.1周;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6.6岁,孕周37~43+4周,平均39.3;两组年龄及孕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2.2 产程情况

2.2.1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难产组胎膜早破、宫缩乏力、宫颈水肿、产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产程异常主要表现为活跃期异常及胎头下降异常。

2.2.2 观察组难产手术指征。难产组25例产妇中行剖宫产20例(占80%),阴道助产5例(20%)。胎位异常是引起难产的最主要原因,25例中胎位异常占19例,占难产数的76.0%,而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占15例(占胎位异常的78.95%),其中12例(80%)行剖宫产术。

3讨论

难产处理不当可给母儿带来严重危害:子宫破裂、产后出血、感染、子宫脱垂、泌尿生殖道瘘等;围生儿缺氧窒息、产伤,严重时可能脑瘫或智障。因此,难产的防治至关重要。

产程异常的处理体会。除严重的骨盆狭窄、畸形,重度头盆不称及明显巨大儿外,绝大部分头位均有机会试产,某些轻微的头盆不称及胎位不正,即处于难产与顺产之间的边缘病例,其顺产与难产常常是相对的,与产程处理密切相关,处理得当即顺产,否则就形成难产。产程异常的处理关键如下:(1)决定分娩方式:出现对难产征象时及时行阴道检查,详细了解软产道、骨盆、胎位,排除严重的头盆不称及胎位异常,结合胎儿体重及产力进行头位评分,决定分娩方式,评分≥10分,尤其有可变因素(胎位、产力)存在者,应给予充分试产。(2)胎位异常的处理:本研究中发现,胎位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占难产76.0%,其中严重胎位异常(前不均倾、高直位)仅3例,均行剖宫产;而绝大部分(78.95%)为轻度的胎位异常(持续性枕横、枕后位),故轻度胎位异常成为难产防治的重点。此两种胎位若未及时发现,一旦进入第二产程,处理就很棘手,此时胎头位置较低,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较困难,处理不当,将显著增加母儿并发症:因胎头低且俯屈不良,试产时间长致子宫下段菲薄,剖宫产时常出现娩头困难导致切口撕裂及产后出血;若行阴道助产,因胎位不正,径线增加,可能导致出头困难、阴道会阴严重裂伤,本文难产组中软产道裂伤率达12.8%,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研究提示,持续性枕横、枕后位经加强宫缩及徒手转胎头可能变为枕前位后经阴道分娩,经此方法可使超过1/2的产妇经阴道分娩,近1/3可能自然分娩,可大大降低剖宫产率并缩短产程。但徒手转胎位须掌握指征和时机[3],其条件为:无头盆不称(头位评分≥11分),估计胎儿体重<3500g,胎头双顶径<9.5cm,无胎窘,产瘤不大,颅缝无重叠,胎头无明显变形;其最佳时机为宫口扩张6~10cm,胎头达棘平~棘下2cm时。故轻微胎位不正处理的关键是早期发现,保持良好产力,适时手转胎位。

参考文献

[1] 凌萝达,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69~72;288~290.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8~224.

[3] 刘晓霞,李淑杏.头位难产手转胎头的时机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6(19):2698~2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