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降温方法护理进展与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温升高l℃,基础代谢率升高13% ,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明显增大了组织的能量及氧的消耗,加重了脏器的功能负荷。过高的体温(口腔温度>39℃)可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高热惊厥),因此选择恰当的降温时机和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护理及治疗是很重要的。

物理降温方法

迅速降低室温,保持空气流通温差越大,辐射散热量越多。空气对流散热受外界空气流速即风速的影响,一般的说,风速越大,散热量越多,但风速较快时,散热量的增加减慢。

因此,体温升高的患者需要一个安静,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的环境。室温一般维持到20~25℃为宜。

擦浴法 ①温水擦浴:使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血液增加,增加了转移到体表的体内热量,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实现体内热量的散失。②酒精擦浴:酒精较强的挥发性使其在皮肤上蒸发时带走大量的热量,同时,酒精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从而增加机体散热。③薄荷乙醇浸剂:紫苏乙醇浸剂降温效果大大超过单独乙醇的物理降温效果,作用机理是由于这两种中草药都具有刺激皮肤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具有挥发性,挥发时可带走机体内大量热量,所以具有显著的降温效果。

冷传导法①将冰袋、冰帽、冰槽放置于头枕部或大血管处(腋窝、颈部、腹股沟)利用温差产生的热传导直接降低局部温度。②灌肠法:用28~32℃的生理盐水或0.1%~0.2%的肥皂水灌肠,保留30分后排出以降低体温。③静脉降温法: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患者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④医用冰毯降温法:降温毯是由内部循环水流制冷后,通过传导散热达到降温效果的新的降温仪器。

药物降温方法

临床常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安乃近及氨基比林为高热患者降温,吲哚美辛用于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及癌性发热。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选择

物理降温存在的问题从发热的机制看,物理降温有害无益,因为“调定点”未降低之前用物理方法强行降低血温,会引起机体更明显的产热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新近研究证明,传统的物理降温对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者弊多利少。

药物降温存在的问题 解热药用量过大可导致出汗过多引起虚脱,特别对小儿,年老体弱者应慎用。

根据引起体温升高的不同发生机制选择降温方法 发热首选药物降温,可辅助温酒精和温水擦浴。通常低热不予处理。消炎痛、百服宁等解热镇痛药使用时应该注意到体温越高,机体对此类药物越敏感,降温幅度过大,出汗过多时,易引起虚脱。故高热患者用药量宜小,逐步退热比较安全。

过热、超高热(>41℃)、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发热患儿,在服过退热药后,半岁以内婴儿发高热(>39℃)必须选择物理降温。因为,在过热和超高热情况下,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无效;高热惊厥史的发热患儿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体温控制在较低水平,以防引起惊厥:半岁以内的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很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一般不宜采用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热亦应慎用退热药。

使用物理降温时应注意各种降温方法的注意事项,尤其是酒精擦浴,不可用于血液患者,因其凝血机制不好,易出现出血点;也不可用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于血液循环比较差,四肢末梢皮温低的患者不应使用冰袋外敷,因为,冷刺激使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液减少,减少了转移到体表的体内热量,不利于体内热量的散发,影响了体温的下降。有条件时应根据肛指温差值来判断是否选择物理降温。

新降温方法的探究

目前的降温方法使某些特殊患者的降温处于两难的境地。

比如,心脏术后的高热患者,一方面要准确记录出入量,以指导输液速度及入量,以避免因输液过多引起心脏负荷过大,影响心功能。因此,使用药物降温后导致大量的出汗,而出汗的量很难估算准确,影响了出入量的准确程度。另一方面,高热使心功能的负荷加重,不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所以需要降温,以降低基础代谢率。而物理降温的冷刺激使机体对抗性的产热,表现在肌肉收缩和出现寒战,在散热和产热竞争的过程当中,机体仍然在消耗能量,即使体温暂时降低,也未从根本上使代谢率降低。

为找到一种既不用药物降温,又使机体对冷反应的阈值降低,减少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使体温下降的方法,笔者通过在临床上物理降温时,给予寒颤较剧或躁动的患者镇静剂以减少产热;冬眠疗法,麻醉降温时先使用镇静药或后实行物理降温;降温毯通常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即用于病理性发热患者的启示,认为使用镇静药后再进行物理降温会收到较为理想的降温效果。

首先,患者处于镇静催眠状态时,人体的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张力减弱,同时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体温下降,代谢率降低,呼吸变慢等,它本身就是一种低代谢状态,有利于使体温维持在较低温度。

其次,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受损有特殊的形式:热反应的阈值升高,同时冷反应的阈值降低,其结果是两阈值之间的范围增大,从正常0.2℃扩大到4℃左右,最大反应的强度保持正常不变。其结果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麻醉的患者是变温的,体表温度变化是被动的,取决于环境。那么,镇静药是否同样也会引起热反应的阈值升高,同时冷反应的阈值降低呢?如果镇静药同样可以影响体温调节,即使冷、热反应的两阈值范围较窄,体温波动不会、也没有必要像麻醉时幅度大,此状态也会有利于体温的下降。

最后,心脏术后的患者都带有呼吸机,不用担心使用镇静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而且镇静状态减轻了带气管插管的患者的不适感,减少人机对抗的机会,因此,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对于心脏术后的高热患者,使用镇静药后再进行物理降温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此假设有待于今后临床实验的验证。

综上所述,要选择正确的降温方法必须明确导致体温升高的根本原因,只有明确了致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和临床治疗,从而避免了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操作,节省了护理时间,争取了治疗时间。至于一些新的降温方法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验证、总结、摸索,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