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处理洁霉素废水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处理洁霉素废水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利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厌氧―好氧―混凝脱色组合工艺对洁霉素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可有效提高废水的B/C,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cr、NH3-N等指标均能达标排放,且运行效果稳定。

关键词:折流式水解反应器(ABR);洁霉素废水深度处理

一、试验过程

1、试验水质

试验用水取自某制药厂生产洁霉素废水处理(厌氧+好氧)后的二级出水(以下简称为二级出水)和等比例的生活污水混合水。因二级出水可生化性差,与生活污水等比例混合,其中,CODcr、BOD5、SS、氨氮的平均值分别为450 mg/L、86 mg/L 、130 mg/L 、38 mg/L ,色度/倍和pH值平均值分别为76和7.5;生活污水的水质分别为300 mg/L、150mg/L 、140 mg/L 、34 mg/L ,色度/倍和pH值平均值分别为34和7.2;混合水质分别为3750mg/L、118mg/L 、135 mg/L 、36 mg/L ,色度/倍和pH值平均值分别为55和7.3。BOD/COD平均值0.19。

2、测试项目与方法

测试项目及其方法分别为:pH(GB/T 6920-1986),采取玻璃电极法;CODCr (GB/T 11914-1989),采取重铬酸盐法,检出限10mg/L; BOD5 (HJ 505-2009),采取稀释与接种法,检出限0.5 mg/L;溶解氧(HJ 506-2009),采取电化学探头法,检出限0.2 mg/L;氨氮(HJ 535-2009),采取纳氏试剂比色法,检出限0.025 mg/L;SS(HJ 535-2009),采取重量法。

3、试验过程

折流式水解反应器中污泥取自制药厂运行良好的UASB装置的去除杂质后厌氧污泥,缺氧-好氧反应器接种污泥取自制药厂好氧反应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分三个格室,各格室体积比V1:V2:V3=1.5:1:1。每室侧部设取样口,顶部设排气口;厌氧/好氧反应器:有效容积65L;硝化液、沉淀池污泥回流入缺氧池。将混合后的污水用泵输送至折流式水解反应池,在水解池反应器内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使得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大大减轻后续主体处理设施的处理负荷,然后在经过生物二级处理(厌氧-好氧)装置处理。

二、实验结果

1、废水混合前后B/C的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废水混合前B/C平均值0.19,混合后变为0.33,提高了1.74倍。市政生活污水的可生化性好,其B/C约在0.6左右,将其等比例比洁霉素二级出水混合,相当于向洁霉素废水中加入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能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其生物活性;市政污水中的大量的易生化物质和洁霉素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物质共存而共代谢作用,从而提高达到去除难生物降解物质的效果[3]。折流式水解酸化段出水B/C平均值上升到0.41。之所以出现此变化,是因为折流式水解酸化反应器是整体推流式,各格室可视为完全混合的反应器[1-3],污水由折流式水解反应器的底部流入,折流式反应中充填的接种驯化成熟的污泥能将废水中的颗粒物质和胶体物质截留、吸附,在反应器内大量水解细菌的作用下,这些颗粒物和胶体物质被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反应器内的还有一种对废水处理有利的细菌―产酸菌,在产酸菌的协同作用下,废水中的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被转化为易于溶于水的易生物降解的物质,废水的B/C大大提高。从图1可以看出,废水最佳的停留时间在8h左右。

2、处理效果

二级出水与生活污水等量混合后,采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厌氧―好氧连续处理,每间隔4h取样一次,每天监测6次,取监测平均值作为当天水质指标,去除效果见图2。

图2 组合工艺CODcr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图3 组合工艺氨氮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从图2、图3可看出:保持进水量一定,混合废水COD在290~360mg/L波动时,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出水COD在205~250mg/L,厌氧好养段出水COD稳定在57~72 mg/L;氨氮在24~36 mg/L波动时,A/O出水氨氮在8~15 mg/L,由此得出:采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工艺处理等比例的洁霉素二级出水与市政生活污水是可行的,可显著降解废水中的污染物。

建议:在日后的工程设计中,可以取水解段水力停留时间为8小时,厌氧好氧段的水利停留时间为6小时为宜。

参考文献

[1] Lettinga G,Field J,Lier J V, et al.Advanced 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the future[J].Water

Sci.Technol,1999,35(10):5-12.

[2] 杨建,李东伟,李斗,等.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的相分离现象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2):

121-123.

[3] 于雷,彭剑锋,宋永会,等.厌氧反应器的酸化及其恢复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31(8):1-4.

作者简介: 张燕平(1979-),女,内蒙古人,工程师,硕士,现在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