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荣事三级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5年,荣事当家人陈贵荣毅然放弃国企部门经理的铁饭碗,开了一家人造板材批发门面,跟随浙商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军国际贸易。
跟大多数浙商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版本类似,彼时正值全球商品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利用中国制造先天的成本优势,陈贵荣收到了雪片般源源不断的订单。
不一样的却是,如今的荣事已然实现了从最初的对外贸易到代工企业,再到拥有自有品牌的华丽转身。
这对于诸多同时期起步,至今还深陷创业初期单一商业模式中难以自拔的商人们而言,或许提供了另一种自有品牌的成长路径。
第一跳:师夷长技
对外贸易的甜头似乎还没尝够,陈贵荣很快遭遇当头一棒。
作为流通链上的“桥梁”,供应商看到陈贵荣在两三年时间内迅速发了大财,当下提高了板材价格,并要求款到发货,而与之成对应的是,下游客户又迟迟拖延货款。
陈贵荣陷入了两端背离的窘境。如何才能让企业摆脱价格波动、拖延货款等看似正常的举动?
要想解决问题,只能改变之前单纯依靠贸易的创业路径,自己当自己的供应商。
但现实却是,按照陈贵荣当时的贸易规模,如果自己大规模搞加工,产品自己消化不了,但如果不大规模搞,工厂的成本又不堪重负。要是能成为品牌的代工企业,既能保证持续不断的订单,又能从这些大品牌身上学到自己严重欠缺的经验,岂不一举两得?
然而真实的代工领域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一方面,由于陈贵荣一无技术、二无规模、三无生产线,国际上几乎没有一个品牌会把代工权交给他,而另一方面,代工的利润极低,已具规模的企业往往会选择放弃这样的订单。但这样的行业现状在陈贵荣看来似乎并非意味着毫无机会。
1998年,已对出口贸易驾轻就熟的陈贵荣把产业链的触角进行了双向延伸:向上,他收购了安徽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并从意大利进口新型生产线,对这家刨花厂进行彻底“换血”;向下,组建杭州荣业家具公司,生产人造板办公家具。这样一来,刨花厂生产的板材既可外销,又可供内需。
这样的产业升级让陈贵荣开始接触实业,如若不是,或许到现在,陈贵荣也还只是个左手进右手出的“倒爷”。这在不久之后也给陈贵荣带来了最直接的好处。
刚完成产业链拓展的陈贵荣,遇上了宜家家居布局中国市场,需要在杭州寻找代工厂。大多数贸易企业因为生产的短板被宜家排除在合作名单之外,拥有加工厂作为货源支撑的陈贵荣成功进入了宜家的视野。
谈判很快进入到报价环节,当陈报出价格后,得到的反馈是:我告诉你哪个厂家的原材料最便宜,采用什么工艺最省钱,你们每环节的利润是多少,我再在你给出价格的基础上,乘以17%。
对代工行业一无所知的陈贵荣顿时瞠目结舌――宜家竟把每个环节都吃透了。按照宜家的报价,陈贵荣掐指一算,自己只剩下4%的利润空间。
其实,对于代工业务而言,国际品牌往往都有自己的生产指标和技术指标,代工企业为了保持长期合作,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指标”进行生产,这样一来,在车间里形成了一个“产品标准”,当“标准”被养成习惯后,成品合格率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产能、品质也都上去了。
在当时的陈贵荣眼中,做代工本身就是为了学习外企先进的生产及管理经验,最终创建自己的家居品牌,对于半路下海的陈贵荣而言,利润反而是其次。因此,尽管4%的利润在当时看来极其苛刻,陈贵荣却欣然接受了。
事实证明,在为宜家代工期间,陈贵荣学到的绝不仅仅于此。
短短两年时间,宜家以比其他企业出厂价便宜8%的价格迅速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给陈贵荣上了一课:宜家之所以能成为霸主,跟产业链有关,也就是“环节成本”,它把每个环节的成本都缩到最低,环节利润就会形成一个乘法效应。陈贵荣学以致用,迅速在厂内推进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产品标准化、降低差错、提高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举措。
陈贵荣为宜家代工的这段时期,正是中国进入“全球化工厂”的初期。
“代工”虽利润微薄,但迫于生存压力,却能促使企业产能提高近40%。企业主在创业初期往往不惜代价降低环节成本、加强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甚至使用童工……因而,OEM企业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始终逃不出“血汗工厂”的阴霾色彩。
陈贵荣身处其中,自然也难独善其身。
有一次,陈贵荣去日本考察,他看到日企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各种指示灯的提示下,像机器一样忙得不可开交。老板对陈说,你千万别把员工当人看,就要把他们当成一台机器、一个部件,得让他们不停地转。这无疑是在提醒陈贵荣“环节成本”的重要性。
2003年,利用代工机会完成自身修炼的陈贵荣走出了创建自有品牌的第一步:成立浙江荣事集团。
第二跳:裁缝变设计
集团成立后,模仿宜家,陈贵荣推出的第一条制度就是岗位承包责任制,将工厂里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进行了清晰地界定和划分。第二条举措是成立技术部,专攻图纸研究和产品研发。技术部还有一个功能,编写工具书。书中说明了一套家具从原材料加工、采购、生产、物流、安装,再到产品功能、部件尺寸、加工工艺等所有环节的技术标准。
接下来,这条长达5年的产业链建设之路在周围人看来,多少掺杂了一些缺少理智的疯狂。
产业链是搭建起来了,但如果产品在国内卖不出去,单凭代工业务支撑,一是消化不了产能,二是利润上不去。怎样把贴着自己品牌的家具卖出去,成为陈贵荣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彼时,正值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不少员工被迫下岗。这部分人一方面技术熟练,无需培训即能上岗。另一方面,对于金钱的渴望也成为他们跟随陈贵荣一起创业的原始动因。
陈贵荣迅速在其中招兵买马组建销售团队,却出人意料地是提出了一个“业务员不拿工资”的荒谬口号。
这在同行看来更为“血汗”的口号,在陈内心却别有含义。
不发工资的好处在于:1.新手不懂家具行业深浅,为了生存,只能被挤在门外,而对于熟练业务员来讲,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陈贵荣把产品以出厂价给业务员,业务员赚多赚少自己说了算。由此一来,在国企死气沉沉的老业务员们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2.实行股份制改造,这一举措让曾经为陈南征北战的手下成了股东;3.为员工购买保险,工人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卖力地干活,这种打法也吸引了其他家具厂的熟练职工,企业规模一下子翻了三倍。
在采访间隙,陈贵荣递给记者一本有着长长名字的书:《中国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钻石模型分析》。“这是我2007年写的,10年前,我就开始研究整个行业和其他企业。”
基于对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研究,陈贵荣意识到,环保理念的引入将大大提升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他很快在集团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他建立花园式生产基地,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绿色宣传;设定每年6月5日为公司无车日,倡导员工上下班步行、乘坐公交车或公司班车。这步棋成功提升了代工企业形象,获得了大量额外订单。
为争抢政府采购业务和一线院校订单,陈贵荣又主动联合几家家具企业,成立了杭州家具协会,出任会长。“杭家协”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浙江民企抱团争夺地盘的有力见证。
几年时间过去,荣事不仅掌握了家具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指标,丰满了上下游配套工厂,也拥有了多项专利产品。从代工到自由品牌的创建,陈贵荣顺利实现第二次转身。
接下来需要做的则是放开代工业务,将“荣事”二字做成国内家具行业内的知名品牌。
第三跳:品牌上岸
有生产、有技术、有品牌、有经验,原本自信满满,然而国内市场的大门却远没有陈贵荣想象的那么容易敲开。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到现在中国家具的消费综合增长在12%左右,而家具商场这两年如雨后春笋,全国知名品牌家具商场的扩充膨胀速度在30%~40%,而家具商场的租金增长却有10%~15%;2010年上半年家具终端销售额综合下降高达20%~30%。这些数字的反差,远远大于房地产和国民经济GDP增长率及家具专卖店的销售增长率。
“浙派”家具中的办公家具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陈贵荣前有中国圣奥和顾家工艺两大巨头,后有春光、鹏程、金鹭等如影随形。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家具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陈贵荣一早预料到,中国的家具行业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后,必将经历一次大规模的洗礼。
在陈贵荣眼中,我国虽是全球家具生产大国和出口的第一大国,但缺乏核心竞争力,仍处于国际家具业的中下游。办公家具的高端市场早被欧美企业收入囊中,而在占了“浙派”家具半壁江山的办公家具中,陈贵荣又被夹在中间。
如此形势下,陈贵荣仔细分析出自身存在的三大优势:1.自己始终坚持代工、内销两条路,在产品出口上具备一定的优势;2.之前拓宽产业链的成效开始显现,在环节成本控制上具备一定的优势;3.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