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了对“手倦抛书午梦长”的向往:阅读的经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了对“手倦抛书午梦长”的向往:阅读的经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时候背诗,读到“手倦抛书午梦长”,心中艳羡万分,想想那是何种境界,可以不用担心下午要上课或者下周要考试,可以不用担心职称、论文考评,早早起床读书,在阳光的午后,读累了,随手一放,午间小憩,下午继续来读,那种放松,那种愉快。

上学的时候,每当重要的考试顺利结束,心中总是恨恨地期盼:忍耐吧,忍耐过去之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读了!总算毕业了,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了,哪知工作岗位上有工作岗位上的任务与压力,例如要申请不同形式的职称、不同形式的课题、不同形式的社会职务,都需要用以衡量的标准。多少年熬下来,可以想见,等到终于评上了研究员和教授、评上了博士生导师之后的那种心情的放松、那种隐秘的狂喜,终于,也可以有了“手倦抛书午梦长”的条件了;也可以想见,现在每个月到书店大肆采购、自由选择阅读时的那种自在!

这时再来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读书历程与体验,有许多有趣的心得体会。

许多学者十分反对给学生开书单,理由很超然,说是读书的最终目标不在于最终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在于读书的过程。从专业的培训角度,特别是金融行业这样的专业性市场化的领域,经典的著作总是让人醍醐灌顶的。例如在金融史或者理解金融市场方面,我还没有找到比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金融史》更好的著作了,现在学生的时间也紧张,阅读经典不仅积累了眼光和功力,实际上也节省了巨大的时间。

撇开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阅读,从个人的阅读心态上,有几个方面在回望时不得不提及。

我首先要感谢金庸,这个中文武侠文学的高峰,不仅是因为他尽情展现了我们母语的优美,也不仅因为他瑰丽的情节,主要是在我们正好处于阅读饥渴的青春期,在读无可读的时期,在传统的一些信念崩塌、新的信念还没有建立的空前的转换时期,金庸出现了。他在传统文化的断裂处帮我们连接,在传统精神的迷茫处给我们安慰。金庸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入门,他适可而止地展现这些文化的迷人处,吸引我继续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或者一些佛经、历史、地理。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没有拘泥于狭隘的门户之见的,都是广泛向各位名师学一招半式并融会贯通的。文字一旦出版,就有他自己的生命力,写于不同时代的金庸小说,无意中也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可以作为文学版本的经济。如郭靖这样踏实努力的大侠,成行于香港经济起飞时期,勤劳的香港人民相信,踏实持续地努力会赢得成功;等到韦小宝横空出世,那已是金融市场繁荣、投机气氛浓厚的时代了,依靠投机而不是踏实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低投入的高回报。

一个人的求学经历也会深刻影响他的阅读习惯和风格,如他所就读的学校、师从的老师及其研究的风格与范围、甚至他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本专业领域的书,都是就读学校的一些老师的著作。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张培刚教授的成名作《农业与工业化》刚刚考上研究生的那个暑假,我把这本经典著作反复阅读,以至对于注脚都十分熟悉,在我读书期间虽然张培刚教授直接教导我们的时间或许并不多,但是心理上觉得与老师很亲近,觉得整个暑假都是在师从这样的大师学习和思考。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现在的论文写作语气都带有浓厚的《农业与工业化》的风格。刚刚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也刻意模仿张培刚教授在书中不厌其烦的注解。沿着张培刚教授的研究脉络,我开始顺藤摸瓜去阅读那些奠定他思想基础的著作,例如他在哈佛大学时,指导过他的有熊彼特等大师,而当时的另一位老师孙鸿敞教授(他既是我的经济思想史的老师,也是张培刚教授的学生)正在张培刚教授指导下翻译熊彼特的巨著《经济分析史》,于是就开始系统学习了熊彼特的相关著作。硕士生期间,徐长生教授主讲的宏观经济学框架非常清晰,对于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把握的十分透彻,我于是转而阅读徐长生教授在武汉大学就读期间的老师刘涤源教授关于凯恩斯的一系列专著,最后转向阅读凯恩斯的原著。

博士生、以及博士后期间的读书,印象深刻的似乎也都与当时的老师相关,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姚遂教授的《中国金融思想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融分析框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痴如醉,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林毅夫教授、海闻教授等等的代表性著作,都是耳熟能详。也因为先后在武汉、北京、杭州、香港等不同城市生活,关于这些城市的风物、乃至经济金融状况、演进历史,都自然成为持续关注的主题。

金融业是一个专业性、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领域,理论研究与实际的金融决策密切相连,因此在自己开始有独立的研究选题的自由之后,我开始越来越多地投入时间参与一线的金融市场政策讨论、投资决策,我认为这也是读书,只不过读的是“无字书”。许多十分优秀的专业人士,在金融市场一线拼杀,他们有十分良好的市场判断和分析框架,只不过往往从专业的金融分析框架来说还显得粗糙,许多判断往往依据的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直觉。一个受过较为系统金融分析训练的研究人员,只有与一些市场动向密切联系,从中寻找新的市场变动趋势,并且进行专业的理论分析,可能是最有意义的研究了。而以不同的形式,例如担任独立董事、一线调研、参与相关的论坛讨论等等,都可以说是在读文献,读的是来自市场的第一线的文献,这种文献阅读能够让我们虽然身处书斋,心在市场,从而始终保持相对开放的心态,以及对于现实市场运行的敏感。这种阅读体验较之纸质文献的阅读,可能把握的难度更大,但是也更为有意义和价值。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