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批改之论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批改之论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改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作文批改的主体,但如何认识学生作为作文批改的主体还需要探究。首先应通过激发学生从事作文批改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动力机制。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作文批改方法和过程指导很重要,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促进着学生作文批改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作文批改;学生;教师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作文进行修改并加评语,目的是为了提高作文的质量。新课改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作文批改的主体,这之于传统的作文批改主体只有教师而言是大有进步的,让学生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无疑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但是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绑架下的人们是否真正认可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要怎样确保学生进行作文批改的效度?笔者认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应该基于对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的正确认识。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动力机制

《小学高年级多元化作文评价策略实践研究》这篇硕士论过一项小学高年级作文评价教学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教师认为作文批改主体是教师,学生没有能力进行作文批改。62%的学生认为作文批改是教师的事,自己只是旁观者或无关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盲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方式,而应首先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动力机制。

1.激发学生从事作文批改的兴趣。“兴趣是指个体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教师传授一些作文批改方法并做示范,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做起,从对作文片段的批改开始,并对其批改及时予以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成就动机进而产生兴趣。

2.培养学生从事作文批改的习惯。当学生对作文批改产生兴趣后再将其逐渐培养成一种习惯,从而建立一个持久的作文批改动力机制。每次作文批改都有至少一种学生批改的形式,久而久之便成习惯。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是要经常性运用并持之以恒的,否则一次两次随性而发只能是流于形式,没有效度可言。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批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除第一学段没有说明外,其余三个学段中的写作部分都有关于“修改”的说明。如第二学段习作第7条写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写作第6条写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第四学段作文第8条写到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对这部分内容也作了几乎一致的表述。从各个学段的不同说明可以看出,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批改作文进行训练并选择恰当的方式。

三、以教师的批改促进学生的批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来促进学生批改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的批改只有在与学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作文批改,也就是最好采用面批的形式。当然面批是很费时的,而一名语文教师又面对几十名学生,所以采用面批时还必须结合其他的方式。如采用指导-修正批改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采用符号与眉批指出应该修改之处,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这一指导自行修改或者和同学交换互改。这源于朱自清对作文批改的观点,他认为改虽不改,但仍要看,看后用眉批与符号指出应行修正之处,令学生自己修正,或相互订正。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可以采用录音批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交作文时附带交上一盘空白录音磁带或者光碟,然后教师将自己的口述批改录下,之后发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反复地听教师对自己和他人作文的批改。这种方法在国外又叫录放机评价,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何万贯先生首创,经香港及内地五个大城市的中学实验证明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这种方法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达到个别指导的效果,并且也除去了学生因为与教师当面批改时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从而可以轻松自由地聆听教师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时间做充分的思考。再次,利用网络这一当下学生乐意使用的媒介,师生共同进行二元主体批改或者多元主体批改。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学生搭建一个上传作文的网络平台,可以是建立博客,可以是制作或选择网站,将学生的作文上传,供教师、学生、家长或网友共同批改。这样既可以集多方面智慧,更显公平性,也便于学生与多方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与修改写作的水平。同时,这一方式也为学生的作文批改与学习提供了自由平等的空间,给他们带来了作者、读者和评者的多重身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纪焕.现代作家语文教育思想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周庆元,曹明海,潘新和,刘淼,李节.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

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笔谈(上)[J].语文建设,2009,(02):4-8.

[4]董琳.小学高年级多元化作文评价策略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