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及其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近年来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由于世界各国的交流越发频繁,语码转换也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了,人们在交际时,使用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时,往往是实现其多种多样的社会语用功能,所以提出这些社会语用功能的实现往往都是依赖于语码转换的语言顺应。

关键词:语码转换;社会语用功能;顺应论

1.引言

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语码转换一词以来,直到70年代才得到来自诸多学科的研究者的重视。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模式、方法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就单单语言学而言,现在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可以划分为: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研究方向。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选用语码,进行语码转换是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语码转换不是任意的、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由民族、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文化背景、活动性质等固定而对应的种种因素决定的。本文旨在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是通过其语言顺应而实现的。

2.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指的是言语交际中,任何一种语言或它的变体。语码是个中性术语,区别于其它的非中性术语,如语言与方言、标准语、混合语、变体、克里奥尔语等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都是建立在语码的基础上的,所以语码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

言语交际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以不可避免得在会话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或者多种语码,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语码之间相互转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语码转换从广义上是交际过程中人们所用到的任何符号系统,当然这样的符号系统既包括语言,也包括方言、语体或语域。同样也指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由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者众多,而且研究者都根据自己的目的、方法对该现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于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找不到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者大致把这些定义分成三类:(1)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与语码混用(code mixing)之间存在区别;(2)认为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没有什么区别;(3)对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区别不置可否。

3.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及其顺应模式

顺应论是由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语用综观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这是个兼具了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语言的顺应性指的是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所以顺应论可以用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

于国栋在分析Verschueren的语用学的顺应论理论基础上,利用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论理论研究模式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境因素的具体体现。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实现自己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交际目的,从而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换句话说,进行语码转换的顺应就是为了实现其社会语用功能。他还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正是因为语码转换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人们在使用语码转换时,才实现了其多种社会语用功能,诸如回避社会禁忌、调整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缓和语气、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实施便利等功能。

3.1顺应语言现实

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比如其中涉及的语言规约和语义特征等。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是完完全全由语言自身的特点引起的,属于被动顺应的。比如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对应表达之间的意思存在差异,此时正确使用语码转换,就会弥补另一种语言在这方面的缺失,使交际者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围城》中赵辛楣问方鸿渐道:“你在英国,到过牛津剑桥没有?他们的tutorial sys-tem是怎么一回事?”在这里赵辛楣直接用了“tutorial sys-tem”而不是“导师制”。由于文化习俗差异很大,导致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很大,有时不能用一种语言完全表达另一种,交际者就常常采用语码转换顺应语言现实,有目的性地避开两种语言的相似的语句。这样使用英语原词可以大大降低用汉语表达时信息的不准确,帮助说话者准确表明自己话语种的意思,也有助于听话者更好的理解话语中的意义,避免产生理解性错误,实施一种便利功能。这种便利功能的实施是依赖于语码转换顺应语言现实的。

3.2顺应社会规约

社会规约指的是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等的考虑和尊重而出现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就语码转换而言,比如当我们谈论到某个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时,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交际方式,而语码转换就是用来顺应社会规约的一个很好途径。同语言现实一样,社会规约的顺应也被认为是被动顺应。交际者在交谈过程中面对具体的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时候,如果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必须顺应上述两种特定的语境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交际者似乎没有什么选择可言,他们必须进行顺应。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有意识地运用语码转换的语用策略,来回避那些不合自己身份、难以启齿的话。使用语码转换顺应社会规约,使交际者实现回避社会禁忌的功能。如“褚慎明心里装满女人,研究数理逻辑的时候,看见a posteriori那个名词会联想到posterior,看见x记号会联想到kiss,亏得他没细读柏拉图的太米蔼斯对话(Timaeus),否则他更要对着x记号出神。”posterior的汉语意思是“后臀”, kiss的意思是“接吻”。中国的文化历来都是含蓄的,不会直接说出“后臀”、“接吻”这些词语,为了顾忌中国的社会规约,突显小说中人物特点,钱钟书先生也直接使用了这些英语词汇,回避这些社会禁忌话题。

3.3顺应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的顺应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码转换实现趋吉避讳、创造幽默、标志身份等种种心理动机。为了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而出现的语码转换是主动顺应,因为这种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

比如,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功能时,交际者使用语码转换顺应心理动机。社会身份指讲话者的社会地位、出身、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年龄、性别等。交际者在说话时,使用语码转换顺应心理动机,强调自己身份不同,实现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多次使用中法英语语码转换,这与几位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主人公欲彰显其社会身份有一定关系。这样使用语码转换顺应这些人物的心理动机,更能强调他们的身份。

又如,在语码转换实现其缓和语气的社会语用功能时,交际者双方要批评对方时, 指出一方的错误过失时, 为了使其不致过分难堪,为了照顾对方的面子,使对方最大限度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往往适时地使用转换语码这个交际策略, 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动机,使语气缓和,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如《围城》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要穿,你自己去买。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的人!”这里孙柔嘉没有直接用中文说“你是一个恶意找岔子的人”,而是用“nasty”来代替“恶意找茬子”,表明她虽然对方鸿渐很不满但还是照顾了他的面子,她利用语码转换顺应了方鸿渐的心理动机,实现了批评的目的,又缓和了语气。

4.总结

交际者采用许多的交际策略来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随着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多,语码转换也就成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策略了。交际者也许为了实现某个交际目的会选用语码转换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或者心理动机的顺应,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在其运用语码转换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时,他同时也实现了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所以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是通过其语言顺应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ef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2]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 当代语言学,2004(1).

[3] 席红梅.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J]. 学术交流,2006(7).

[4] 钱钟书. 围城 [M]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简介:王静(1988.10-),四川内江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