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小学撤点布局的前因分析及当今师生资源分布情况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小学撤点布局的前因分析及当今师生资源分布情况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学龄前儿童数量缩减、经济条件许可、教育思想认识提高等原因,农村小学开始撤点布局。从兴安县溶江镇的小学校撤点并校布局来看,实施效果还不错,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做好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意识、建立“爱心工作室”来强化撤点并校的效果。

[关键词]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兴安县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25-04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求,开始对农村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基本遵循“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的原则进行调整。笔者就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小学这一块的撤点布局情况做一个调查分析

一、布局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轮调整,也就是一个小范围的调整。仅仅是将一些的确无法招生,甚至连村干部、学生家长都要求撤掉的学校合并。当初还有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存在,还有民办统筹任务。桂林兴安县的溶江镇当时一刀就切掉了25个教学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也势在必行。

(一)学龄儿童人数的减少制约着学校的结构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实施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教育适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全镇总人口数量从1996年的 4.87万人降到2000年的 4.8万人,到2010年10年间又减了400多人,2010年全镇人口5.61万人(其中金石0.81万人)。1996年“普九”以来,溶江镇小学学生人数是逐年减少,通过几组数据不难看出问题。

从两表中可以看出,小学入学人数的递减,势必造成各校入学招生的困难。有的教学点,像金石的新文,2007年春季只有6个学生,一年级2个,二年级4个,而教师却有4人。同样是金石,佑安一到四年级共11个学生,教师5人。溶江片的沿屯点,一年级3个学生,外加几个跟读生,教师1人。

(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集中办学的条件

溶江镇地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种植葡萄,年产值从1995年的几百万元到2013年的4亿多,种植面积扩大了几十倍,年产值翻了上百倍。金石又适合种植罗汉果,2013年罗汉果种植面积达3300多亩,据2012年统计,整个溶江农民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溶江镇是全县外出打工人数最少的乡镇,学生家长普遍都有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车,他们不在乎将子女送到中心小学去寄读,接送也方便。

(三)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催生新一轮的撤点并校工作的实施

近十年来,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一部分还上了高中,因此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相应比较高。他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理念的接受能力都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对小孩成长的投入尤其是教育投资十分重视。学生家长早已经不受当年“普九”提出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影响,他们渴望将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择校了。那么,集中办学资源优势的突出体现正好满足他们的愿望。

新一轮的布局调整,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社会效应:

1.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条件;

3.推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当然,新一轮的布局调整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

1. 办学条件不足与资产闲置的矛盾;

2.教师不足与人员富余的矛盾;

3.新学科的开设与专业教师缺乏的矛盾;

4.撤点并校与建设投入的矛盾。

二、撤点布局后中心小学和村小现状

我们将溶江镇中心小学和地处偏远山区的金石佑安教学点作为调研基点。2004年以前,溶江镇中心小学本身就是一所完全小学,一到六年级6个班,学生253人左右,班均40人。全部走读,教师13人,有教学楼一座,教室12间。按“普九”的要求建有微机室一个,远程教育室一个,其他功能室,像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室、少先队活动室、仪器室等一应俱全,基本上在教学楼内得以解决,个别教室可以利用修缮好的平房解决。课程设置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英语、信息技术课都有相对专业的教师上课。2004年秋季生源速减,6个班只招了204人,班均学生30人左右,教师人数未变。后经调查,全镇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下面村小更是明显,五、六年级只有20几个学生,个别村小学生总数才40几个人。

鉴于此,溶江镇学区作出决定:从2005年秋季起,将该镇的一甲、廖家、千家、五甲、半圩、莲塘、车田等村小的五、六年级撤掉,集中到溶江镇小就读,溶江镇小办成中心小学。下面7所村小五年级142人,六年级158人,镇小本校五年级班32人,六年级35人,这样一来无形中要增加300多学生,按50人一班计算,要增加6个班。镇小的基本条件不够,就连教室都不够。因此,最后只好留下五年级,只上来六年级。镇小新建了一座能容纳140人左右的学生宿舍楼,新修建了一座5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

后来的发展,完全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村小低年级的学生蜂拥而至,纷纷要求到中心小学报名。尤其是2006年金石乡并入溶江镇以后,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开始,中心校还以“普九”中“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挡了一段时间,到了2008年秋季再也挡不住了。后来,在千家小学保留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基础上,逐年将村小三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并入中心小学就读,溶江镇中心小学又相继修建了一座能容纳160多学生住宿的女生宿舍楼、一座能容纳200多学生住宿的男生宿舍楼和一座有8个教室的教学楼。现在的规模是一至六年级21个班,学生1058人,其中四至六年级学生住校,有寄宿生600人左右。学校再也没有多余的校舍。显而易见,学校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还是滞后,住宿学生已远远超负荷。由于教室不够用,所有的功能室几乎为零,就连远程教育室都拿来当作了教室。

再谈金石的佑安教学点。它地处原金石乡中段,学校距离溶江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离原金石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2004年前有六个年级,最多时,每班生均11人,到2004年秋季,五年级4人,六年级3人,家长将小孩送到别的学校读了,自然就剩下一至四年级了;2005年,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26人,教师6人;2006年,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21人,教师5人;到了2007年,一至四年级学生已不足15人,其中一年级3人,二年级没有,三年级7人,四年级3人,3个班,教师5人。教师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49岁,英语课无法开,信息技术课同样无法开。山区的特点就是人群分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但面对事实,合并后的学区不得不应对挑战,逐年将学生集中到金石学校就读。把原来的金石乡初中改成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招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再到现在的金石中心小学。

尽管如此,并校后,总的反映还是好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已经接受了现实,但中心小学和村小的管理以及闲置校产的管理却面临着困难。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带来的压力,实验室没有,学生无法进行实验;计算机室没有,信息技术课无法上;其他功能室几乎是空白,无法达到“两基”要求。学生住宿拥挤带来的用水、用厕、安全等问题十分严峻,教师增加了,没有教工宿舍,百分之八十的教师要“走教”。

另一方面是住宿学生增加了,校园环境卫生及学生安全出现了隐患。溶江镇小是一所比较有历史的学校,前后两条门都能自由通行,校园内有一口历史原生态水井,学校周边的群众生产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从校园内通过。因此,多年来学校都无法完全封闭,这也成为一大管理难题。

(一)撤点布局后师生资源分布情况

学校的布局目前为此应该是比较稳定了,整个溶江全镇师生的分布以及分配还算合理。首先是满足中心小学教师的配备,尽学校的容量容纳学生,但班均学生必须控制在50人以内。下面村小,南片(车田、半圩、千家、廖家)各校保留一到三年级,配备5名教师,北片(茶源、龙源、富江)各校保留一到二年级,配备3名教师。

新一轮调整后,中心小学上学最远的是金石产江的学生距离学校10公里,这些学生都是住校生,周一、周五往返学校都有家长接送。村小上学最远的学生是一甲的沙江和茶源白桃的学生,距离学校大概6公里左右,都有家长接送。

当今农村小学教师的配备现象分析:

1.初中学校和县城学校教师的富余与农村小学教师缺编之间的矛盾。每个人都有想法,都想往好的地方走。据查,近10年从溶江镇小学调往县城和中学的教师就有40多人。目前溶江镇小学教师编制是151人,有编的教师只有147人,缺编4人。而事实上溶江又超编38人,因为2010年和2013年两年共招收了17名特岗教师,另外还请了21名代课教师。

2.教师自然减员(退休、死亡)与长期没有招聘教师间的矛盾。2010年至2013年三年间自然减员教师达 60人之多,现在大病重病不能上班的教师有3人,学校已经有10多年没有再招录教师了。

3.平原地区与山区地域差别的矛盾。山区教师年龄老化,公办教师严重缺乏。像金石学校是一所中心小学,5个班,学生45人,教职工11人,其中工人1人,公办教师只有5人,这5人当中40岁以下的有2人,剩下3个教师中1个59岁,1个56岁,另一个58岁,其他那些都是聘请的代课教师。

4.新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师的短缺之间的矛盾。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心理教育等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任课,几乎都是兼任的。

(二)面对现实,探索管理新途径

撤点并校后,更加有利于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但面对农村学校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做好统筹规划

学校撤并后,一方面,被撤学校自然地有校舍闲置,需要有好的办法来管理;而另一方面,新合并的学校校舍相对紧缺,需要增加投入。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搞好布局调整预算,合理规划,分布到位,有所侧重。

2.强化管理意识

首先是强化管理意识。原因是,村校教师长期分散教学,思想意识不强,务必要加强管理。其次是开展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迅速从双主科教学转向单主科教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再次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吸收年轻有专业水平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进教师队伍,实行异地交流,从城镇学校抽调年轻教师到边远的山区学校和村小支教,做好教师配备调整工作。最后是加强安全管理。学校要与政府、村委等相关部门联络,做好学校周边民众工作,更好地将学校封闭起来管理。

3. 建立“爱心工作室”

爱能生情,只要有了爱,理解之情、感恩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中心小学更是如此,要想尽办法将“留守儿童”这支部队带好。有事实表明,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学校要将这些学生吸纳为“爱心之家”成员,让这些孩子不仅享受到在自己家里所能拥有的亲情和温暖,还能接受到自己家里无法接受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燕.农村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J].教育评论,2013(2).

[2] 徐国英.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