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师资建设和加强制度等方面探寻解决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困境出路

关键词:通识教育;独立学院;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52-03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真正起源则在美国,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提出了“通识教育”概念,而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作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判别一般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它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我国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其著作《大学一解》中指出,大学生应当通专结合,但通专不能并重,而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可见,他主张大学第一要务在于培养知识广博的人,其次在于培养专家。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达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全面的阐述。

由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极其复杂,当前的研究多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加以把握。广义的通识教育指办学思想和理念,它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程,而不仅仅是那些通识教育课程”。从内容上看,它提供给学生应该接受的“共同内容”,学生既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也要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从目的上看,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且“发展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即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从性质上看,它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教育部分,与专业教育部分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如李泽民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从内容上看,他提供给一个人专业之外的必要技能,仍然强调非专业性。从目的上看,通识教育“不在于职业的养成而在与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为了促进学生广泛的社会适应性”。

二、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独立学院通识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主要在于对通识教育的思想认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制度管理等几方面。

(一)教育观念功利化,忽视育人价值

独立学院长期存在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更多地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其教育观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会淹没教育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体系的神圣使命,削弱教育的根本价值。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高等教育必须切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警惕专业化引起的新的片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具体实践当中,通识教育仅仅作为专业教育之余的“调味品”,只是“对原来专业教育模式或培养目标的一种修补,他们没有全面地反映出通识教育思想”。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使得大学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职业训练所,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

(二)通识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

当前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一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从通识教育目的出发的整体构建,可供选择的课程门类不够,课程结构也出现明显的失衡。二是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不合理。通识教育课程选择的是覆盖多个领域的共同课程,这些课程过于浅显,有很明显的“拼盘”味道,导致对学生的教学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三是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不平衡。这首先体现在大学教育实践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差距,同时还体现在课程设置的滞后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常被理解为其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组合。

(三)专任教师匮乏,师资水平尚待提高

实施通识教育,教师是关键。首先,独立学院的师资中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不大,教学工作较多地依靠母体的兼职教师,很多教学安排处于应急或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也必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教师的聘请上,师资的主力自然而然是专业教育方向,而对通识教育的师资配备明显不足。其次,通识课的授课教师积极性不高。对教师而言,由于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通识教育中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激励,而且还占用了他们很多本可用来研究课题、的时间,有远大理想的教师都宁愿担任与科研关系更紧密的专业课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好的教师不愿意去教授通识课。再者,通识课的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独立学院行政人员、教辅人员、青年教师成为通识教育的主力军,这部分人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经验及对知识的把握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方法、课堂驾驭能力上及教育理念,都有待磨炼和提高。

(四)通识教育管理制度缺位

由于我国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各项组织结构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没有通识教育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即或有之,但在学院的权力体系中处于劣势。一般来说,通识教育表现为开设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并将通识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这些工作具体由各院系来组织实施。各院系依然重视专业教育,只是简单开设一些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人文和理工不能做到很好的交融。“它只重视适应知识的高度分化要求,而忽视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在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部类或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通识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通识教育在理论上重要,总是受到肯定,而实行中的通识教育往往被淡化,甚至被忽视。

三、深化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彻底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通识教育

推进通识教育,转变观念最重要。作为独立学院的领导和师生,第一,要改变认为独立学院刚成立,师资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不具备开设通识教育条件的错误认识,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第二,摒弃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扭曲化了的教育理念,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通识教育理念。第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不但在口头上重视,更要在实际操作中重视,要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进行通盘考虑和系统管理。开设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使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系统化、科学化。第四,转变照搬照抄母体高校通识教育的错误理念,采取具有本校特点,符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推进措施。

(二)合理设计并规划通识教育课程

独立学院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和教学模式之未定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基础。独立学院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部高等教育相关法规的原则下,根据通识教育目标,有开创性地建立通识课程设置专家委员会,充分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科学地规划通识教育的课程领域,使之尽可能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保障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总体把握,强调课程知识面,重视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和训练。根据独立学院现状,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重培养教育学生和自己相处、和他人相处、和社会相处、和自然相处的能力,形成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主导课程,兼顾道德素质、交流能力等课程的结构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科学、适宜,标准过高或过低都无法达到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既不能盲目模仿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严重脱离本校学生实际,也不能随便开设,导致通识教育有名无实。教学过程与要求应当严格、规范,保证学分的获得建立在学生付出艰苦努力的基础上,严格考试的形式与过程,使学分的获得真正建立在学生刻苦努力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三)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建设

教师的素质较大地影响着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首先,在师资建设方面,要合理分配利用资源,特别重视年轻教师的发展,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与优秀骨干教师交流和学习,培养学院自身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坚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青年教师和高职称教师结合,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一批有实践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成为通识教育骨干力量,从而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其次,鼓励高校教师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要在教师评价与考核体系中,增大通识教育教学的权重。学校应该鼓励一部分教师申报此类精品课程,通过部分教师的精品课程,扩大其影响力,逐步提高通识课程的整体水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加大师资引进力度,严格把好人才引进的“入口关”和“质量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力补充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提高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强化进修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读硕士、博士学位,充分发挥联建高校的优势,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举办各种专业的学术报告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外师资。

(四)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教学监督,改进教学评价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需要规则的约束。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必须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督导,制定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淘汰机制,以此约束授课教师的行为,督促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保障通识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方面,有必要设立由各学科专家教授组成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明确适合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对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同时,在通识教育管理制度、评价标准、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积极建议,对通识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建立“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还应当组建全国的或区域的通识教育协调机构,提高通识教育水平。这种机构既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通过组建机构,为通识教育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并定期组织通识教育研讨会。相应地,教学评价方式也应当适时改革,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无法评判发展中的个体,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成为必然要求。转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以培养“完整的人”为评价目标,评价出完整的内容。评价内容的变革,需要抛弃片面的、以知识的获得为对象的评价。评价不局限在学生本身,而应当转向全方位的、完整的教育评价。与教育相关的一切都应当纳入到评价的内容范畴中来,如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手段,包括结果,甚至评价本身;评价过程的变革则因为依照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养成的目的而具有复杂性。学生的成长是生成性的,多方位的,因此评价也应当是全程性的,多角度的,能够展现这一过程的生产性,“不仅有反映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指标,也要有反映大学生从知识中体验到价值和精神状况的指标,还要有反映大学生自身的态度、价值、认知方式和行为系统变化状况的指标”。大学生素质的养成是长期的、生成性的过程,评价也应以此为依据,即时、有效地捕捉其成长状态,对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做出总结性的评价。因此,评价应当是形成性与总结性的综合,最终形成的也将是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结果。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认识到,改变当前的弊端并非简单的口号所能达成,正确地解读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兴利除弊,才能获得通识教育实施的日益进步。

独立学院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这关系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关系到学生的人生发展。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畅想着的”通识教育变成现实,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本质精神;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识教育研究的中国化。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使我国本土化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是这种交流带来新鲜成分与活力,另一方面则是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本土化日益淡化。为此,我们应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本土化的特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因子,冷静思考通识教育何以有效承担保存、传递和发展本土化的重任,彰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理性反思[J].南通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刘乐舟.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J].广东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季诚均.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

教研究,2002,(3).

[4]李泽民.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广东教育

学院学报,2007,(2).

[5]刘伟辉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对策

[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6]李曼丽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

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2001,(2).

[7]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

[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8]刘凡丰.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4,(5).

[9]刘旭.大学课程寻思――论课程观及其对大学传统课程

的改造[M].台北:万人出版社,200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