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维特效应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频繁发生自杀事件,各地媒体纷纷给予报道,有些甚至过度地渲染其中的细节。比如这条新闻:4月8日下午,一名女子从广州海珠区新港中路丽影广场25楼的天台纵身跳下身亡。百余围观市民无不感到遗憾和惋惜。该女子的身份和跳楼原因正在调查中。
实际上,众多自杀事件见诸世人,如果只是地方影响有限,或许负面的作用在大海的信息中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经过网络媒体的集中“汇编”突出之后,这样的自杀事件便会形成一种“维特效应”,不仅让受众心理上难以承受,而且有可能因为给予自杀者过多的关注,反而会增加自杀事件的发生。这显然是跟媒体报道的客观和善意的初衷适得其反的。
据2006年第10期《新闻记者》一篇题为《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研究指出,大众传媒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关联,这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1774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维特为情开枪自杀。小说面世以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生命。因此,该书在某些地区被列为禁书,“维特效应”亦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量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正比;自杀报道出现在头版比其他版面更易诱发自杀行为;在电视报道自杀案例后,自杀数量在10天内逐渐攀升。
其实,“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如果自杀者是知名人士,那么这种自杀的模仿可能性会更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轻生原因涉及感情、失业、经济、病痛困扰等方面。而有几名死者轻生前留下的遗书中,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可以说,如果自杀的报料每天都会有,如果都要报道的话,恐怕整张报纸都装不完。实际上,近年来在中国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当然跟中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人们承受的精神和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杀行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罪于媒体,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的,媒体的自杀新闻与自杀行为的增加确实有不可回避的关联。我们不能奢求只靠媒体去解决和厘清种种社会之重,但仅仅出于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考虑,媒体也应该主动和自觉地进行反思并警醒。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个案,或者把自杀当成“娱乐化”处理,而应该在报道中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等,突出心理危机干预,从而启迪公众对自杀背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避免类似自杀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