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广州香港798 锈蚀的审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厂房、机械、构件,在时间长河中发黄、锈蚀、风化。而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恰恰给城市工业遗址带来了再生的契机。如今,北京、香港、广州等地相继出现的工业旧址再生活化的新空间,成为城市新景。探访这些新生后的遗址,便是在寻访不同城市那些工业旧场地的故事续篇,更是在探访保留历史与时间的沉淀之外,深切体会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态和她的城市生态。
北京798,城市的宽容
担忧也好,争议也罢,北京798到底还是驻留到了今天。误打误撞进安好的798街区,它的卓异映像,掺和了那日格外柔软的午后阳光,深刻地印入记忆。
798是个艺术区,其地界就是北京七星集团797、718、798、707、706等厂的联合厂区。厂区由前苏联和德国设计,兴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原为国有军工企业,八十年代开始衰落,九十年代人去楼空。
和国际上很多著名艺术区的诞生一样,行将被城市遗弃的工业旧厂房,其低成本租金吸引了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群进驻,798厂区从2002年起逐渐演变为艺术区。
阳光眷顾高耸的烟囱,细长的投影横斜在路面。路面平坦宽敞,两旁旧厂房一览无余。同时跳入眼帘的是那些夸张地铺盖在厂房外的硕大艺术海报,以及每个岔路口支着的色彩斑斓的路牌。初入,大工业的粗犷和个性艺术的出位张扬,瞬间虏获视觉。很快,观者就能更深领略798弥散出的独特气质艺术的放诞不羁,在粗犷的工业空间中自由舒展。
在798,参观的主体总在不断游移,从新鲜的艺术品到艺术展,到那些日渐让人感到陌生的“包豪斯”(德语Bauhaus译音,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建筑特点是简朴实用)工业建筑。斑驳的红砖墙上,混搭着各种风格迥异的涂鸦;高大厂房内朱漆的语录与绘画、雕塑等当代艺术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游走中慢慢体验整个街区的超现实感,这大概就是798的独特魅力。
单说“艺术区”,还不足以准确名状798的样态。和纯粹展演的场馆不同,也和纯粹创作的工坊不同,798通俗地讲是个前店后厂的艺术卖场。在杂糅了放诞不羁的艺术品性和工业空间的自由粗犷之外,798还将另类个性与商业通则一并杂糅,在这里,时尚与怀旧,精致与粗放,似乎处心积虑地纠合在一起,“贩卖”意图无处不在。看似安静的798,已经是一个火爆的艺术市场。
那次要去会晤的老友就住在798附近,出人意料的是竟对之充耳未闻、视而未见。事实上,文艺圈里的人大都知道798,但公众知道的,并不多。
这就是798,小众群体的边缘空间。尽管它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具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
798的“小众”、“边缘”,更深的含义在于,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地价越来越高,而798的驻留,却又未必能够最快得到现金回报。很显然,一个经营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厂区,借低廉租金吸引并不富绰的租户群体进驻以维系生存,这种状态与城市区域规划和地产开发计划并不兼容。
但在拆与不拆的多重博弈间,798权且得以驻留。尽管要等待保留798艺术区最终决策的出炉,相信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慎重,在大量为798艺术区去留决策提供佐参的私访、讨论和实际论证中,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宽容,看到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多元包容的可能性。
北京什么地儿?长城故宫颐和园,地坛天桥琉璃厂,燕莎赛特秀水街,工体后海三里屯旅行出差访友探亲,经年累月下来,那些地儿已经去得腻了歪。而现在,和798街区里随处都能见到的大管子一样,像我这样背着相机的游走者,也在街区里随处邂逅。无疑,这里已成为“知道分子”的又一个北京去处。
在无意中成为艺术区的过程中,798也在无意中成为了北京的城市新景。它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浸润的古城,展现出张力与活力。当这种张力和活力,出现在首都北京,其国际意义和影响力不言而喻。
广州信义会馆,被遗忘的后工业时光
某日偶闻好友闲侃“广州798”,刨根问底打听到了信义会馆所在地。来了才知道,下市直街往西,其实就是城中不少年轻“潮”人大都早已熟知的那条入夜后光怪陆离、风情万种的白鹅潭酒吧街。而下市直街往东,直抵信义路这片街区,包括信义会馆、几个尚未改造的旧厂区以及一座德国老教堂,却鲜有人知。事实上,这个有着特殊的历史沉淀和建筑的片区,已被纳入一个更庞大的文化街区改造的计划。而此行要造访的信义会馆,仅是这一计划的首期项目。
大江缓流,从容不迫。与旧城水系相濡以沫,相伴生息的濡染,似乎使信义会馆也有了这般相同静默的神情。会馆是个半开放的院子。有院门,而无完整院墙。免费进出,但设看守。自由参观,却谢绝自由拍照。这境况,跟北京798,上海M50那种全开放、纯自助式的自由参观约略不同。
这座脱胎于广东省水利水电机施公司旧厂区的院子,本是承接大型机械施工工程的基地,于2004年4月停用,经过改造后以如今的面貌示人。半开放的院子像个庭院,散落的6座旧式工业建筑,大致由东往西分三列排开。楼间以大面积草地相连,填充楼间距上空的,是经年累月繁盛得擎天盖一般的硕大古榕。
东边临江的12号楼,被玻璃幕墙包裹着,看上去蛮像时下的时尚建筑。不同的是,玻璃幕墙映衬着的,不是环绕周围的高楼大厦而是周遭老树繁密的枝叶。更不同的是,它只有两层半高,并在二楼与三层,分别拥有一个当下时尚建筑罕有的面江大露台。显然,这座穿着时尚小楼,是老建筑的骨架。贴近首层通透的落地玻璃,能看到里头游乐园般的办公空间。相中并成功进驻这幢小楼的,是奥美广州。诉求游戏般创意氛围的奥美,在这个新空间里搬进了旋转木马和色彩斑斓的办公桌椅,使老骨架的小楼由内而外流淌出几分活跃、开放和戏谑。
正西边与12号楼呼应的8号楼,是整个信义会馆的标志建筑,常在不同场合看到它代言信义会馆的形象。典型的“人”字屋顶、的墙体红砖、简约的两层中空结构。任何角度看,都透着怀旧的工业气质。不过,气质,总是需要空间去流淌。8号楼出众的气韵,在于它坐望三江水天空间的地势。因而,站在江畔的亲水木栈道上回看,8号楼仿佛有着风云际会的庞大背景。由此,楼边的老树和楼身攀缘的藤蔓,仿佛也不止是老建筑年份的见证,反倒更让它生出了灵动的新鲜。
12号和8号这两座最靠江边的建筑,在院子外头临街就能细细打量。总不时有文艺青年领着青涩的模特在老房子的墙根下取景。但吸引人往院子里走的,是院子正北门的硕大招贴“时尚演
绎工厂”。海报镶嵌在院子正中“人”字型结构厂房5号楼的外立面上。工业建筑的粗犷和海报视觉的冲击,瞬间撞击出心底的激情和冲动。厂房门虚掩,迈入后吃惊地发现,这座外观庞大的建筑竟然是座单层建筑。更叫绝的是70多米长、近20米宽、逾15米高的偌大厂房,中间竟无一根柱子。友人们提及的数度展览、会,就在这里举办。来时正好没有任何展会,空无一物的厂房一览无余,四面墙体都几乎排满了大窗,肆意投射进来的光线使整个空间畅达、透亮。这种没有任何羁绊的宽大空间,绝对会宠坏人们的视觉、创意和灵性。无怪乎城中的很多顶尖而个性的艺术、商业会展因为这座建筑而纷至沓来。
阳光被密匝匝的细叶榕过滤成星星点点的光斑,疏密不均地洒在老房子的身上、洒在院子里。细看,会发现这里并不像北京798那样的原色厂区,而是在保留建筑基本结构的同时,点缀着与环境契合的细节处理甚至重建;
保留了厂区内的所有老树和植被这类原生资源,新添了河石与枕木做装饰,保留了建筑的原有色彩,而抹去标语口号一类的陈年旧迹:保留了现存建筑的轮廓和外立面,但也推倒了原建筑群中与群体风格不相融的旧建筑,在建筑群总体的怀旧情结中注入对时代思辨的过滤与取舍……
相较于北京798的“无心插柳”模式,信义会馆的启动可归结为“筑巢引凤”式,即它是由地产开发商投资、设计、开发和运营的商业性项目。在信义会馆的宣传别册上,毫不讳言地标榜着“我们长年贩卖美”。
是的,眼前这个2.3万平方米的旧厂区,毫无悬念地吸引着商家资本青睐,却有点意外地做了个容积率仅有0.9的低密度项目。无疑,在信义会馆这一事件上,资本似乎暂别了其逐利的天性,做了一次实验性的选择。于是,我眼前的信义会馆建筑群,就这样伫立江畔安静地演绎着被遗忘的后工业时光。那些由旧厂房和仓库精心蜕变而来的工作室、展览厅、酒吧间、商务公寓……无一不在静待被成功贩卖的春天。
香港牛棚,寸土寸金中的奢侈
终于去了传说中的“香港798”――牛棚艺术村。
弹丸之地的香港,不消几次往返,几处巴掌大的地方就已熟络得轻车熟路,新鲜不再。因而,对因举办过一系列艺术节、书展而在创意产业圈内声名渐起的牛棚艺术村,倍觉好奇。
好奇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它那个“香港798”的别称。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北京798那样的艺术街区,它的存在已算“硕果仅存”的珍稀异数了。那么,立锥之地的香港,以寸土寸金闻名于世,这么一个同质空间的存在,简直无异于与虎谋皮。
我在九龙土瓜湾周遭高楼林立的环衬背景下,找到了这爿城市紧俏空间中的“幸存地”。
倘若真带着798的印象看“牛棚”,定会失落得一塌糊涂。总占地面积仅1.7公顷的艺术村,看上去只有两、三个足球场的拼合大小,充其量只是偌大798街区里的一个独门小院。红砖墙围合的院子里,整齐纵列着5排低矮的铺瓦红砖平房。试想从四面的摩天高楼上俯瞰,这个院子大概会像摩天大厦的公共天井。而在院子中抬头仰望,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深井之蛙。
院墙、铁栅和平房,分明与周围建筑断代隔世。这里原是建于1908年的牲畜检疫站兼屠宰场,艺术村定名“牛棚”便由来于此。检疫站后因城市规划搬迁,但其百年的建筑风貌并未因此受损。透过紧闭的玻璃窗,还能看到平房内的天花雕梁,而屋外角落里依然安好地保留着饲料石槽。当然,特色鲜明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平房的铺瓦尖顶。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已将其列为第三级历史建筑。
静谧的院子里只有被摩天大楼投影切割成的大面积几何阳光。一并迎接阳光的,还有墙上、门上张贴的各色热闹喧腾的艺术海报。在某一刻的细部定格,它流露出与北京798相似的神情――古旧和粗陋间飘荡着艺术气息。
与798最大的不同是,这里没流行时尚和国际艺术主流市场的人流以及热旺交易。我到访的下午艺术村内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扇打开的门。显然,牛棚艺术村里没有商业。
究其根本,与798艺术街区的区别在于,牛棚艺术村由香港特区政府产业署管理,以极低的象征性租金租给香港的艺术工作者及团体使用,而其日常维护管理经费,则由特区政府艺术发展局资助,甚至还配备专人负责清洁和保安。进驻的艺术家们每年向该局详细上报年度工作,以资政府拨款佐参。
牛棚艺术村租金每平方英尺5港元左右,是周边其他商业楼宇租金的1/10-1/6,与中环商业区或香港艺术馆等地的场租相比,更是天壤之别。没有太大的租金压力,无需引入商业机制,这对香港艺术家的成长来说,无疑是难得的优渥空间。由于有政府的廉租政策和扶持,牛棚艺术村目前是一个非赢利性的纯粹艺术原创基地。
依据门外的招贴海报粗略估算,这里进驻了“进念二十面体”、“前进进剧社”、“艺术公社”、“1A空间”、“CUTANDTRY”、“蛙王”等二十来个工作室和艺术社团。名人梁文道(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专栏作家),也因在此间主持“牛棚书院”而被誉为“街坊学者”。
不过,牛棚艺术村的安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艺术家们可以永乐无忧。此前,同样由政府以廉租方式租给艺术家的香港北角油街,前后仅一年多时间就因都市重建而被收回。或许,“香港第三级历史建筑”的身份,或多或少会让牛棚艺术村的命运有别于北角油街。不过,翻查香港的相关法规,第三级历史建筑物还不足以被列为古迹。也就是说,“香港第三级历史建筑”并非护身符。而在牛棚艺术村的租约中有着这样的表述: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租约可以续签。由此不难看出,作为目前的城市闲置空间,牛棚用于创意产业原创基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但是,北角油街的先例和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其实有着很多不可预见性。因此,即使有政府扶持,其必然的前提却是――不影响土地发展。
可见,艺术似乎未必能最终委身于“免费午餐”。从这个意义上说,虽是廉租,牛棚艺术村却是寸土寸金空间中一段预支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