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手足口病136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手足口病136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我院2009年3月――2012年9月门诊共诊治136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经及时治疗后均痊愈,除少数合并支气管炎、肺炎以及中毒性脑病外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病原学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患儿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临床以发热,口腔疱疹,手、足和臀部的疱疹为主要表现。现对2009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1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进一步了解,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0-01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136例患儿中,男72例,女64例;年龄6月-10岁;病程5-12天。患儿中6月-1岁12例(88%),1岁-3岁46例(338%),3岁-7岁70例(515%),7岁-12岁8例(59%),幼儿园及学龄前儿童87例(639%),其余为散居儿童。发病高峰季节集中在5月-8月为92例(676%)。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以口腔疱疹为首发症状,其中以颊粘膜、软腭、咽部多见,部分患儿唇部也有疱疹分布,伴有牙龈红肿,幼儿有流涎、拒食等症状。大约80%患儿伴有发热,发热持续时间1-5天,热型不定,体温以中高度热为主,最高达405℃,少数为低热,其中38-39℃68例(500%),39℃以上35例(258%);38℃以下17例(125%)个别患儿有腹痛、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同时患儿常于手掌、足底及手指、足趾可见玫瑰色红斑和疱疹,约半数病例伴有臀部及肛周红色疱疹,极少数膝部有疱疹,疱疹一般在5-7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患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46例(338%);白细胞总数下降22例(163%),余白细胞正常,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14 治疗方法 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症状较轻的予以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冲剂、蒲地兰口服液等药物治疗;发热及症状较重的患儿予以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喜炎平等抗病毒药物,发热者给予适量退热剂,对于口腔疼痛不能进食及进食少的患儿需补充热量、维生素、电解质,并予以外用口腔喷雾剂预防感染减轻疼痛,对白细胞总数升高的及继发感染的患儿加用头孢等抗生素静点。

2 疗效观察

患儿经系统治疗后绝大部分于5-7天内治愈,患儿皮肤皮疹消失,口腔疱疹、溃疡愈合,饮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其中有12例合并支气管炎,7例合并支气管肺炎,经治疗后痊愈,有4例年长儿反复发热、精神不振自诉胸闷予以心电图检查正常,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心肌受累,加用能量合剂静点后一周内复查心肌酶正常。136例患儿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中以3岁-7岁儿童多见,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患儿和未发病带毒者,病毒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尤以托幼机构及学校为多,本病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多见。手足口病的临床以发热,手、口、足以及臀部疱疹为主要表现,初期为玫瑰色红斑,后转为疱疹。手足口病呈自限性,轻症予以抗病毒治疗,重者伴有并发症的可对症治疗,预后良好。本院收治136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均痊愈,但手足口病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外院曾有死亡的病例,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的疫苗。所以预防儿童手足口病应加大宣传教育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在多发季节应让儿童远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合,以减少被传染的机会,若发现患病患儿应该隔离,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爆发,注意手卫生。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7-808

[2] 嵇红,李亮,吴斌江苏省2008至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20402,50(04):26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