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诺千金胡葆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胡葆森之前,我颇为踌躇――中原大地虽然号称华夏文明发祥之地、文化大省,却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表现得卓而不群。寻找河南企业界的“经营之魂”成为我潜意识里的头等大事,因为这个“魂”是以一个生命个体来呈现这一区域群体的行事逻辑、思维方式与精神维度……
记者:从香港房地产市场获取第一桶金之后,您回到河南创立了建业。媒体报道您是为了“报效家乡”,但从商业规律上看,这又不太符合商业逻辑。您回河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当时河南的地产市场是什么样的状态?
胡葆森(以下简称胡):回河南没有深层次的原因,非常简单――承诺。郑州大学外语系毕业,我被分到河南省外贸厅,后派到香港,作为商贸厅正处级已经5年了,准备提拔到更高的级别,职位仕途都很好,那时政府制定了正处级干部知识分子下海的决定。我决定下海,但是作为外派的正处级干部,下海有很多因素。我当时给领导承诺,我在香港创业10年后会回到河南。因此,我回河南创办建业,本质上就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
当时河南的房地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建业可以说是中原地产的先行者。
记者:从一个郑州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到被外贸厅派到香港,在香港创办企业,到河南创建建业,成为福布斯榜上的风云人物,您个人是成功的,您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胡:上了福布斯,但谈不上风云人物。企业文化的12个字也代表了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或者说我用这12个字来要求我自己――守信用、负责任、走正道、务正业,然后是控制自己的心态。这么多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哪一件事是应该做的,这一点一直坚持得比较好,2008年我就讲保持深秋心态,因为深秋的时候温度大概在20~25度,这个温度是最适宜的。
记者:建业立足中原,在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在2008年成功上市。您认为建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胡:我认为有五点,一是清晰的战略方向。二是商业模型日渐清晰。三是品牌美誉度,在目标市场我们的品牌美誉度不是一般的高,让很多媒体、银行都很惊奇,没想到一个地产商在市场上做到让同行都认同。四是对客户资源的整理与管理,在我们已有的18个城市,40多个社区的硬件平台上,搭建服务体系,包括我们正在建造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我们客户生活上的各种需求。五是我们产品在本土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2007年,地产热钱涌入,消费预期看涨,加上资本市场主流导向以土地储备作为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中国地产一时亢奋。这一年,却是建业上市的前期,却没有购地,造成建业第二年上市后市值被低估。为什么这么做,您的经营哲学是什么?
胡:我的经营哲学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先虑败,再虑胜。2007年的买地计划是按照不能上市来做的,当时我对能不能上市心里还没有底,这样做是防止到时资金缺口补不上。
二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种勤奋,就收获果实;播种不公平,就收获怨恨。用一位哲学家的话,当需要超过体力时,即使你是一只象,是一个战神,是一头狮子,你也是弱小的。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满足的人,才是一个强者。
三是争上处下、能大事小。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愿想,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选择一个适合做事的地方,适合的行业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在2008年当所有的人都认为建业上市不可能成功,我去伦敦,向我的投资者讲述建业的故事,人家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还要预留半个小时的答疑,因而介绍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其中15分钟还要讲河南,因为外国人不知道河南在哪里。我说没关系,1分钟就够了。我说,1992年我从香港回到了我的家乡河南,我用了16年在这个地方就干了这一件事,如果未来我还有第二个16年,我还是在这个地方干这件事,我相信我就是傻瓜,我也能把它干好。我的故事很简单,却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每个人都是这样,你不一定去做房地产,就是做个记者,行行出状元,全世界这么多人,关键是你能不能选择一个适合你的地方,在适合你的时间做适合你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
记者:我感悟最深的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人这一辈子,想要的很多,需要的很少,一定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您当时可以留在香港或者深圳,或者在建业10年拿到第一桶金时再走出去,您为什么没有离开河南?
胡:这与我个人价值观有关。一方面,我愿意守住河南这个地方做好一件事。另一方面,我这几年与近万名企业家进行交流,我们认为河南目前的发展需要标杆企业,需要思想,需要人物来引领他们,当然没有我,还会有其他人来做,但做与不做肯定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地方既然需要我,就没有走。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能不能完成建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无非是我比别人走的路要远一些,比别人走的时间更长一些,自己可能更辛苦一些。
前一段时间,UBS中国区的副主席对我说,巴菲特对过去20年美国几千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发现复合增长速度排在前20名的企业,年增长率为15%~25%。也就是说只要我有把握未来10年在河南市场每年完成20%的增长,那么企业是非常有前景的。我们估算河南市场的需求,觉得这个目标并不高,至少3年的前景是可以预料的。既然未来3年可以实现,我们就再走3年,等到发现真的走不动时,再调头也不晚。当然我自己心理有数,不算我的能力在增长,房价在增长,需求也在增长。只要完成20%,10年以后建业会比现在大6倍,我们现在的赢利是1亿美元,后年销售额大概是110亿美元,利税大概20亿美元,我在河南用20年办成一个利税20亿美元的企业,基本达到了经营目标。
记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个人感觉,0~3亿元靠的是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从3亿~10亿元靠的是营销,从10亿~20亿元靠的是管理,20亿元以上靠的是企业家理论。从创业到守业,后期的管理更为重要。从白手起家到现在管理这么大的一个集团,您最大的管理心得是什么?
胡:你说的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揭示了企业规模与管理的关系,这个是存在的。关于企业的管理,我一直想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来系统阐述这个问题,任何事情都包括这几个层面:第一是价值观,创业之初应当具备:第二是定位;第三是根据你的定位制定战略;第四是规划,对企业3年或5年的中长期规划:第五是将中长期规划分解为每一年的计划,分派人去执行;第六是评价,对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方向定了,能不能执行好,就是能力问题。从0到3亿元、10亿元、20亿元是你能力的提高,能力如何提高?还是基于价值观定位,然后是忧
患意识以及学习能力,有了忧患意识才愿意去学习进步,我的专业是外语,对经营和企业管理刚开始知道的不多,但是我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愿意去学习,遇到很多问题,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己去思考,不断创新。如我1993年就提出,将建业定位为做到河南第一,做第二就是失败,有这样的忧患意识,才愿意去学习和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1992年到现在,建业已经历经18年的风风雨雨成为雄居一方的地产霸主。但是环视中国的地产界,建业的发展并不快,是什么困扰了建业像万科、SOH0、万通那样发展成全国知名企业?
胡: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建业发展不是太快,从外部原因来看,可能是受河南地域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限制,我们的生产效率低,万科的房子可能1.2万元一平米,我们只有4000多元,这是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而从内因上看,是我们自身经营管理存在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高。
记者: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全国地产就属万科,地域性地产就属建业。因为媒体的特殊性,我们经常研究不同的企业家,抛开地产界不说,任何战略都没有对与错,但无论什么发展模型都要形成一个体系。
胡:作为一个董事长、总裁或是总经理,所有的经营谋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能够持续的生存发展。10年前我看到一个关于成功的评价: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个被公认的定义――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我们现在做的战略,已将看到进入持续发展的阶段。我认为,殊途同归也好,大家都在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到底最后能不能使企业达到一个持续增长的状态,这是评价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记者:10年前,在民众印象中,建业不仅是一个地产企业,更是一个足球队。建业是在什么情况下涉足足球的?建业的足球经历,您最大的感悟和收益是什么?
胡:1994年中国的足球职业化改革,需要企业去支持。遗憾的是在职业化改革的早期阶段,河南这支足球队没有企业去赞助它。当时有一个外省的企业也想赞助。媒体披露了这个消息后,我觉得河南企业应当有一种责任意识,就参与了这样一个竞争,最后比较幸运地获取了投资足球的机会。
在中国企业家中,涉足足球产业的并非我胡葆森一人,赵本山、李书福搞足球最后都伤了心,只有我坚持了17年,并有着完整的经历。17年来,建业把做足球当成是企业精神、企业品质的检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业收获了信任,大家对建业的印象是,建业做什么事情都有长期性,不会轻易放弃,有弃而不舍的精神。我们现在把足球当成是追求企业精神的方式,我们现在“追求卓越、坚忍图成”这8个字,不能光喊,在做任何事情时要把它们体现出来,很多事情的价值就在过程之中。
记者:您最崇拜的企业家是谁?为什么是他?
胡:谈不上崇拜,我欣赏的企业家比较多,中国现在有一批企业家如王石、柳传志和马云等,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都不一样,都有我欣赏的地方。在历史上我比较崇拜的是曾国藩,我很尊敬他,他从人性上,从对自己心态的把握上,我觉得是古今中国3000年来的第一人,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并在行为上做到了,如孔子虽然提出一个哲学,但自己没有做到。